他
是厦门市博物馆首任馆长,还是鼓浪屿申遗顾问
21岁来厦工作,在厦生活71年,把这里当成他的第二故乡
是厦门“活地图”,积极投身文史、建筑、旅游等研究
【生平】
龚洁 出生于1931年,江苏武进人,1952年南京邮电学院毕业。1983年筹建厦门市博物馆并任首任馆长。1991年退休后,专心研究厦门地方文史、旅游和建筑,鼓浪屿申遗时,他是顾问之一。
本报记者 邬秀君
厦门知名文史研究者龚洁先生于昨日下午两点四十二分逝世,享年92岁。
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依然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模样,不厌其烦地向记者讲解厦门的文史知识;一定还是顶着满头银发,出现在鼓浪屿或中山路的陌生小巷,探寻着老厦门留下的岁月痕迹……
龚洁(前排中间)在“传家风兴家道”座谈会上发言。 (资料图)
边学边摸索 筹建厦门市博物馆
在龚老的自述中,他提到自己是1952年从南京毕业后,分配到厦门邮电局工作,也是从那时起,厦门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掰指算来,他在厦门生活了71年,来时虽为异乡人,归去已是“厦门郎”。
参加工作后,龚老爱读书、爱写作的好习惯展露无遗,他常常给《厦门日报》《福建邮电》等媒体投稿,报纸上他的名字出现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后来,他被调到市委做秘书工作,其间,他的文字能力得到很大锻炼,也对厦门的市情、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厦门越发产生兴趣,才有了后来几十年投身厦门文史、建筑、旅游研究的经历。
提到龚老,不能不提厦门市博物馆。作为市博物馆的筹建者和首任馆长,他几乎是从零起步,硬是边学边摸索,建起了市博物馆。为了搞清楚如何建、怎么建,他找了很多行家里手帮忙出主意,还到很多城市参观各类博物馆,不仅如此,他还带着馆里专家收集文物,就这样一步步地,成为博物馆方面的专家,为厦门留下了一个珍贵的博物馆。
其实,很多人知道龚老,还是因为鼓浪屿建筑。当年他在市委当秘书时,就经常为接待的领导介绍鼓浪屿建筑背后的故事,他所掌握的鼓浪屿建筑知识,都是自己收集来的。退休后,他为了写关于鼓浪屿建筑的书,对鼓浪屿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两三年间,几乎跑遍了鼓浪屿的所有建筑,就是这样的坚持,才有了后来《鼓浪屿老别墅》等书的问世。舒婷曾这样评价《鼓浪屿老别墅》——“有一本书我百看不厌,胜过任何畅销小说。”
倾尽一生心血 投身厦门文史研究
对很多厦门媒体人来说,龚老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和良师益友。听到龚老逝世的消息,不少媒体同行都表达了哀思。很多人都说,自己拜访过龚老家中那间朴素书屋,虽然很小,但很整洁。多位媒体人说,每次采访龚老时,他总会准备好要讲的内容,甚至把相关内容的出处整理好。只要涉及厦门文史、旅游及鼓浪屿建筑方面的采访,龚老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昨日,得知龚老去世,同为厦门文史研究者,与龚老相识多年的彭一万深叹一口气表示惋惜。彭一万说,作为一名外地人,龚老几乎倾尽一生投身厦门文史研究,他的这份热忱以及对厦门的爱,非常难得。厦门文史研究者李世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和龚老认识了几十年,龚老对于厦门文史的热爱让人敬佩。“龚老做研究很认真,别人告诉他有错误的地方,他会立马更正。”李世伟说。
正如在龚老的《龚洁学术文集》序言中,厦门作家萧春雷所说的那样——“我并不赞同龚老的所有观点,但我认为,他的所有观点都值得认真倾听”。龚老21岁来厦工作,在这里生活71年,作为一个以海岛为家的外地人,他几十年投身厦门文史、建筑、旅游等研究,对厦门的热爱值得大家尊敬。
龚洁曾出版《厦门》(英文)《鼓浪屿老别墅》《到鼓浪屿看老别墅》等书籍。
【本报记者忆龚老】
一生扑在收集“厦门记忆”上
书房里的文史资料
是他最宝贝的东西
本报记者海鹰曾长期从事文化报道,多次采访过龚老。在她的印象中,龚老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但对厦门文史倾注的心血和热爱却始终如一。
她记得2004年底,厦门对唐代墓葬陈喜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时已经70多岁的龚洁每天都蹲在考古现场,“比我们记者跑得还勤快,他还很热情地跟我们介绍厦门岛‘南陈北薛’的历史谜团,他对厦门岛的历史探究倾注了心血。”
海鹰回忆,龚老还曾跟她分享过刚到厦门市博物馆工作的往事,馆里有一组珍贵的石锛,就是他刚当馆长时慧眼识珠发现的。“龚老对鼓浪屿的建筑非常有感情,写过《鼓浪屿建筑丛谈》《到鼓浪屿看老别墅》等书籍。”海鹰说,还真有不少人带着他的书在鼓浪屿寻找老别墅,老先生用他对厦门的热爱为推广鼓浪屿作出了贡献。
“老人的家非常简朴,但他甘之如饴地住在那里,在物质上好像没有什么太多追求,他最宝贝的是书房里的文史资料。”海鹰说。
本报记者 郭睿
担任本报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
每期评报稿都手写邮寄
他坚持18年
忆起龚老,首先跃入脑海的竟然是信封,一封封贴着缤纷邮票、附着优雅的笔迹、装着或薄或厚评报稿的传统牛皮纸信封。2004年至2022年,龚老曾担任厦门日报社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整整18年间,每期在编辑厦门日报社《评报与监督》刊物前,我都会收到这样一封辨识度极高的信封,不必拆就知道,那一定是龚洁老先生写来的评报稿。一位耄耋老人,几乎期期不落地为报社写评报文章,让我在感动之余充满敬佩。
龚洁被称为“停不下来的”厦门文史专家,创作不止,评报也不止。坚持评报稿期期手写邮寄,是报社监督员中的唯一一位,我想这不只是因为他停不下来,更是出于他对报刊出版事业的关心,甚至在住院期间,他仍对本报保持关注。还记得2021年七一前后,《厦门日报》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版超大型系列珍藏特刊,7月1日晚,他特地发来微信点赞。
本报记者 李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