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隽 扎入西坑村 只为留住乡愁
2023-06-11 00:00来源:厦门日报

阿隽正在创作。

 

 阿隽在西坑村创作作品。

▲《弃园》系列之一

  文/本报记者 王耀杰 图/阿隽 提供

  她,一个自由艺术家,朋友们都叫她“阿隽”。她曾经“北漂”18年,后毅然离开,开始游学欧洲、印度、美国;今年4月下旬,她孑然一身,扎入偏远的西坑村,忘情体验,连轴创作,只为留住一个村庄即将消逝的乡愁。5月初,她和厦门林后艺术公社的成员,在西坑村举行了一场题为“从春天到春天”的艺术展,创作者比参观者还多,别开生面。展览那天,她一边用布擦拭艺术品,一边潸然泪下……

  一个天南海北自由自在闯荡的女画家,为什么对厦门一个小山村如此关注?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阿隽在集美东安村的艺术空间,听她讲述自己的人生际遇与追梦故事。

  食宿西坑村10天

  创作了26件在地作品

  机缘巧合,2016年,阿隽来到厦门,把“家”安在了集美东安村。一次,她的几位艺术家朋友在白交祠村拍摄,无意间发现了成片梯田茶园掩映下的西坑村。

  西坑村位于厦门西北角,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素有“厦门西藏”之称,曾被誉为“厦门最美十大乡村”之一。因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今年2月,全村完成集体异地搬迁,目前除了宗祠,绝大多数老厝村舍已经拆除。

  “一个村庄的消失,该留存一点什么记忆?”阿隽渴望留住乡愁,她原计划夜里住在白交祠村,白天带上水和干粮,骑车9公里到西坑村深度体验、寻找创作灵感。4月正处采茶季,村里有数位村民回来采茶、制茶。陌生人的“闯入”,引起村里护林员连银加的注意,当他了解到一个女画家为留住乡愁,孑然一身深入村里,主动把护林员使用的房子提供给她食宿。

  喜出望外的阿隽,一头扎进西坑村。10天里,她沉浸在这个残垣断壁的“坑”里,彻底“放野”自己,帮村民剥笋与其深谈,走进一片狼藉的碎砖瓦砾堆,拾起被弃的晒茶簸箕、采茶工具、残碎茶袋,收集村民丢下的生活物件……拆迁后的苍凉与孤独,震撼并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阿隽疯狂地创作了26件作品,她把收集的道具经过魔术师般地混搭和重新组合,让画面呈现神奇的视觉体验,用艺术把村民昔日的生产生活和祖祖辈辈的乡愁留存下来、延展开去。“艺术家不只是表达花花草草的甜,更要超越局限,表达矛盾与冲突”,阿隽说,“西坑村的沉寂是暂时的,这里土地肥沃,茶园生生不息,期待重生。”

  在军营号角中成长

  怀揣“看更大世界”的执念

  留住西坑村的乡愁,是阿隽关注“人与土地”的一种努力,源于她从小“看更大世界”的执念。

  阿隽,原名史军,父亲希望她承继父业,当一名军人。作为工程兵的父亲常年奔走于天南海北,一年才回家团聚一个月,给她讲述“外面的世界”。

  14岁那年,读初二的阿隽随母亲去西南师大,母亲白天出去培训,她一个人在校园里闲逛,透过一个教室的门缝,她看到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在画画,刹那间,“心灯”被拨亮——“我要学画”。母亲培训结束后,她强烈要求留下来,一个人独立生活了15天。

  从此,“学画画,看更大世界”这粒种子,在她的内心萌芽扎根、顽强生长。在涪陵读了三年美术职高后,她报考了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为了看看“神秘的大佛”。

  “北漂”18年

  站稳脚跟后又毅然离开

  1995年,阿隽大学毕业,家里人给她安排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从小对整齐划一、集体主义有点叛逆的她,强烈抗拒“被安排”,坚持去外面闯一闯。家人拗不过阿隽的执念,攒了3万元,送她到中央美院研修班深造绘画。

  两年后,阿隽毕业,她明白:靠卖画为生,连自己都养不活,应该马上找份工作。当时的北京,市场经济开始勃兴,电脑热方兴未艾。她用3个月时间“恶补”平面设计和电脑知识,很快找到一个广告工作。没过多久,她敏锐发现商机,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涉外广告公司,当起了小老板。10年美术专业训练加上敢于冒险的个性,阿隽设计的广告宣传品富有创意,订单纷至沓来,有时赶工,三天三夜只睡四五个小时。“那时来钱也快,一个晚上就有可能赚到1万多元。” 2018年,在北京已站稳脚跟的阿隽,把重庆的家人接来玩。

  尽欢之后,阿隽困惑了,夜深人静时,不断追问自己:“我学画画是为了做广告拉生意吗?”“我怎么回到当初的起点?”

  在一个法国朋友的引荐帮助下,阿隽开始漫游欧洲列国,流连忘返于各国艺术博物馆。一次,在法国卢浮宫,看着满墙的达·芬奇、莫奈、高更等大师的作品,一股巨大的喜悦如海啸般袭来,阿隽坐在展厅的椅子上幸福得泪流满面。后来,她又去了印度、美国,回国后又到甘肃敦煌、麦积山,深度体验不同艺术的场景,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在旅游研学中,阿隽逐渐平静下来,重新找回了自己内心的真爱——全身心地投入画画,回到梦想的原点。

  把家安在东安村

  传播生活美学

  如今的阿隽,在集美靠近海边的小区安家,在同一个小区租了一套作为自己的“梦工厂”(创作室)。

  走进阿隽生活的家,生活美学的气息扑面而来,厨房、客厅、茶室是打通的,家具的摆设、墙上的饰品、泡茶的道具,不是镌刻着阿隽灵感的结晶,就是挂着她先生的绘画书法,家里的碗、盆等生活用具,都是在景德镇“烧”成的,上面“嵌”着她的作品。甚至卫生间,也“文艺范”十足,洗脸盆、马桶盖上都有画作。

  阿隽的艺术追求和热心热忱,感染了社区里爱艺术的大人小孩,特别是那些在年轻时曾经有过画家梦,后来因为生活而放弃了的人,都喜欢向她讨教绘画问题,小区的儿童也对她的作品产生了巨大兴趣。她每周安排数节课,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创作经验,传递生活美学,引导他们发现不一样的自我。

  阿隽常对孩子们说:“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敢于追梦并去探索和发现,寻找自我的边界,把人生过得更精彩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