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
忆童年
吉祥
2023-06-1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儿时,我的母亲在乡村中学教书,父亲则在另一地的学校教书,属于两地分居。

  我的出生颇有点传奇色彩。我是提前二十多天出生的。近四十岁的母亲责任心很强,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照料,仍坚持教书。我出生那天晚上,据母亲回忆,是在一个同事家中聊天,忽然阵痛不已。同事赶紧招呼了另外好几个同事,把母亲送至当地的卫生院。可当时的镇卫生院多是赤脚医生,偏偏母亲是高龄产妇又遇到难产,赤脚医生束手无策。好在吉人自有天相,赤脚医生建议转去镇上的铁路医院,那里刚好来了省城的产科专家。于是,同事们又赶紧肩扛手扶,把母亲送到铁路医院。省城来的果然是专家,我不但安全落地,特别负责任的医生还仔仔细细地给我做了检查,然后拿起手术剪刀伸进我的口腔,“咔嚓”一刀,把母亲吓了一跳:这娃怎的这么命苦?刚从生死线回来,怎么又要挨一刀?后来才得知是专家看我舌系带太短,给我来了一刀,使我免于日后口齿不清的困苦。

  乡村的童年是快乐的,烤地瓜、掰甘蔗,我都干过。但也是要干活的:捡柴草烧火,钓青蛙、捡粮食喂鸡鸭。母亲所在的学校,学生多是周边村子的孩子,因路途遥远,他们一般都自带粮食在学校的食堂蒸煮,中午则在学校大操场用餐,常有学生将吃不完的米饭倒在操场上。而我和伙伴们早已守在一旁,一见其饭盒扬起,就眼疾手快地接入手中的塑料袋中。我的成绩不错,不但妈妈养的十多只鸡鸭食物无忧,还常有剩余,可以晒干后用于寒暑假的“业务淡季”。

  后来,因为要上小学,我便随父亲回到城里。那些年我们租住在老城区的一个老木板房,一厅一房一厨房,很是破旧,但却带一后院。父亲发挥自己农学的专长,在院子里盖了鸡鸭舍,还搭了一间小屋种蘑菇,每日收获白白嫩嫩的蘑菇,不用吃,看着都高兴。

  木板房破旧,“冬冷夏热”,尤其是夏季难熬。夏季傍晚,哥哥姐姐便打了井水,泼洒在屋前的过道上,再用大木盆打满一盆水放在屋前,就是我的“洗澡池”。夜晚,搬一纳凉的竹椅,一家人与左邻右舍闲话家常,炎炎夏日就这么过了。

  父亲好酒,但在那时只能以水果糖佐酒。住家附近原有一古庙“塔口庵”,后来改为食杂店,我就常到那里打酒买水果糖。最高兴的是父亲来了酒友,平日节俭的父亲便会让我上食杂店买鱼罐头、肉罐头、水果罐头,当然,我也可以沾沾光。“穷则思变”,年少的我偶尔会从学校旁的小摊上买点小零食,分成小包装加价卖给邻居的小孩,也曾将家中的连环画放在家门口摆书摊,但只有一两个小屁孩光顾,我便收摊休业。

  雨季时,街上积满了水。我们住的屋子常漏雨,家里摆满了瓶瓶罐罐接水,大人更担心的是,屋子地势低于街道,全赖高高的门槛拦住积水,一不小心,水便会灌进屋子。但我等小孩却很高兴,因为可以戏水,可以折纸船在门前的“小河”漂,那纸船仿佛载着我的梦想前行,只是不知那年少时的小纸船如今漂到了何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