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藏在旧炮弹箱里的父爱
2023-06-20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年轻时的父亲英俊帅气。

  

1985年夏,摄于集美龙舟池。

  

父亲在部队时的笔记,我们的字都不如他。

  芳华

  每到父亲节,回忆就像电影,总是把我的思绪拉回那段和父亲在一起的往昔岁月。

  我的父亲1964年从泉州入伍来到厦门,因写得一手好字从文书做起,后来提干。1974年,母亲带着我和大弟随军,两年后又添了小弟。

  虽然在随军的驻地里,父母都很勤快,开荒垦地、种瓜种豆、养鸡养鸭,但微薄的收入不仅要养活全家,还要接济在乡下生活的亲人,日子总是捉襟见肘。那时家里饭桌上最常见的就是青菜、豆腐和紫菜蛋花汤,以至于现在看到豆腐就让我想起自己寡淡的童年。

  小时候我们几个孩子特别羡慕别人家吃香喝辣。每次放学回来饥肠辘辘,走过宿舍楼的过道,不时有卤肉飘香,满心期待一路小跑,而自家的厨房却总是冷锅冷灶,令人灰心丧气。

  1984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到了厦门电厂,母亲被安置到集体企业,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很大的改观。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大地,身边不断有人下海经商、辍学打工,各显神通。但父亲依然要求我们安心学习,他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让我们的人生能走得更远。他不时督促我们几个娃认真读书,挂在嘴边的是:“以后你们一定会过上比爸爸妈妈更好的生活。”

  1987年,我的叔叔、父亲唯一的弟弟因病去世,留下务农的婶婶和5个半大的孩子,再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一大家子的重担瞬间全都落在父亲肩上。此后,父亲过日子更加精打细算了。

  原以为生活已经够清苦了,没想到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1989年国庆节刚过,父亲突发疾病以46岁英壮之年溘然长逝,甚至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只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家。身为长姐的我已经做好辍学打工、赚钱养家的思想准备。几位族亲叔伯坚信,心思缜密、量入为出的父亲一定会有所安排。他们翻箱倒柜,终于在厨房窄小的阁楼里发现一个挂着锁头的旧炮弹箱。打开箱盖,几件旧军装下整齐地码放着几份为我们姐弟购买的商业保险、一本银行存折、少许现金,还有一本记事本。

  记事本详细记录了每个月的家庭收入,包括父母的工资、奖金,甚至父亲的稿费;每个月家庭的用度安排:爷爷奶奶的生活费、婶婶一家的生活补助、家庭强制性存款、家庭应急备用金等,剩余的钱才用来安排全家的一日三餐。记事本里还详细记录了银行的存款、利息,以及借给亲朋好友的小额借款,最后一行清晰地记录着家庭总结余为22222元。这醒目的五个“2”至今依然让我记忆犹新。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在当时,足以让失去父亲荫庇的我们从容地生活,也让我们姐弟仨不必迫于生计而中断学业。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拼命奔跑。后来,我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了一名电力工程师;那个小时候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的大弟,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了高技能人才;小弟也没有掉队,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国企。我们都过上了小时候梦想的生活,母亲也在我的身边颐养天年。唯独早逝的父亲,是我心底最柔软的痛。

  这份藏在旧炮弹箱里的父爱,未雨绸缪地为我们抵御了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父亲虽然不能陪我们远行,但是他的爱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