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
《诗论家陈仲义》是厦门市文联主编的“厦门文学艺术人物系列专辑”之一,比较全面地呈现了陈仲义教授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成果。
陈仲义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华侨家庭,从小热爱阅读,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初三的作文《农场行》被福建师范学院毕业的朱老师赞为“已达到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水平”。得到语文老师赞赏的陈仲义不满足于课堂上的交流,开始和朱老师频繁通信,探讨当时颇具影响的秦牧谈艺录《艺海拾贝》。在朱老师的引导下,陈仲义以三天一本的速度,开始海量阅读,见缝插针读词典,读《延河》《鸭绿江》《奔流》等期刊,读借来的《青春之歌》《红旗谱》《神秘岛》等文学书籍,背诵《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做读书笔记……同学们都和他开玩笑:“你将来要成为作家的。”
其实,陈仲义本来可以选择赚大钱的职业——踢足球。他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一直担任足球队长,曾在半场中圈高吊踢入精彩进球,1965年曾率领厦门二中足球队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青少年赛。其时,福建成人队第一次打入全国甲级赛,急需补充新鲜血液,陈仲义被纳入视野。经过测试、考核、体检,正准备进入福建成人队时,陈仲义居然给省足球队主教练写了一封信,详细讲述他的文学梦,自此“终生陷入‘围城’出不来”。
1980年陈仲义不脱产就读厦门工人业余大学,后来因黄吟军校长竭力推举而留校任教,解决了编制问题。陈仲义说:“正是这一职业改变,最终使我横下心来,沿着诗歌研究的路子一竿子插到底。”
陈仲义的诗歌研究,路径新颖,成果丰硕,已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出版专著近二十种,曾获第12 届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诗歌奖(2000年—2010年)批评奖、《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陈仲义的诗歌研究得到业界充分肯定。谢冕教授说:“陈仲义是属于少数不露声色的前锐,但其理论机锋是无可置疑的。”孙绍振教授认为:“陈仲义不像某些‘诗论家’那样,把诗歌作品当作心理学的例证,而是直接分析诗歌创作的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重新阐述心理学的概念,这样就使这些概念具有诗学的特殊性,这就是陈仲义形成自己理论的基本方法,正因为这样,他的基本概念具有结实的内涵。”张德明教授进一步指出:“陈仲义的新诗细读中充满了很多感悟性成分,他常将个人的审美感受、生命体验以及对诗歌的直觉印象融入对文本语义和结构的客观化分析之中,这种属于陈仲义式的个人化解诗学策略,可以说是对新批评理论的某种突破与超越,也使他的新诗细读显得鲜活而丰富,既具有厚重的学术含量,又不乏吸引并启迪读者的可读性。”
因为陈仲义是著名诗人舒婷的先生,这里有必要“八卦”一个问题:舒婷怎么看陈仲义的诗歌研究?对此,书中有陈仲义的“自供状”:“我与她同在《厦门文艺》1973年第3期不期而遇,而见到真身则是在那年年底。第一次见面,叫我印象深刻而自叹弗如有两点,一是过目不忘,哪怕一首烂诗,瞄上一眼,她也背得字字不差;二是反应神速,话还没说完,一阵子机枪扫过来就让你招架不住,节节溃退。她的任性、聪慧、犀利、直觉,是诗人天性禀赋的自然流露。……后来作为诗评人的我,常常忍不住对着她的初稿,指手画脚,她却一直‘我自岿然不动’。作为诗人,她对我的诗论评几乎不屑一顾。我们就在各自的轨道上,平行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