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闽南乡土文化 传统戏曲唱出“新声”
——歌仔戏《牡丹亭》观后感选登
2023-06-25 00:00来源:厦门日报

  《牡丹亭》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供图)

  《牡丹亭》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供图)

  如梦如幻《牡丹亭》

  ●柯月霞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讲的是杜丽娘梦想自由恋爱、死后还魂的故事。这部代表中国浪漫主义的传统戏剧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以昆曲的演出形式出现,甚至成了昆曲的代名词。

  最近,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将这部戏剧作品搬上歌仔戏舞台,创新性地将原有的高雅文学性语言与歌仔戏的通俗曲调融合在一起,使这部剧作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具浓郁的闽南乡土文化特色,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歌仔戏《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扮演者分别是苏燕蓉和庄海蓉,二蓉携手演出,把这个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感人至深。

  苏燕蓉的“唱”特别出彩,她字清,腔纯,声线佳,发声正,一字一句都在传达杜丽娘幽微的心声,让观众听出耳油。特别是“游园”一幕,杜丽娘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苏燕蓉纯正悦耳的嗓音,把一个深闺中的女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庄海蓉的演出也颇为成功,她的举手投足极具书生儒雅气质,身段动作彰显玉树临风之范,把痴情书生柳梦梅演得活灵活现。在“惊梦”这幕,“二蓉”时而相互依偎、含情脉脉,时而挥挥衣袖、翩翩起舞,把初见的惊喜、初恋的甜蜜、初试云雨的娇羞激动,演绎得恰到好处。两人衣裙颜色一浅粉一淡黄,清新淡雅,搭配协调,再衬上一群漂亮花神的轻歌曼舞,舞台布景的浪漫唯美,在视觉上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让人一下子浸入如梦如幻的佳境里,不知身在何处。

  游园惊梦之后,杜丽娘醒来却寻“梅”不见,竟至相思成疾,饮恨离世,一缕香魂悠悠来到地府。剧情发展到了全剧的转折点——“冥判”。这幕戏决定了杜丽娘的起死回生,充满了浪漫色彩和瑰丽想象,尤为出彩好看。昏暗的灯光、氤氲的雾气以及阴森的配乐,营造了一种阴曹地府的诡异气氛。但当善良的判官和一群可爱的小鬼出现,他们的身段动作、唱词腔调,以及走位调度看起来是那么滑稽可笑。正是这些内心具有人性之善的鬼,被杜丽娘的真情打动,告诉了她还阳回生的方法,并放她回人间与柳梦梅婚配,才诞生了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浪漫爱情故事。

  秀才柳梦梅因梦寻访到南安,寄居梅花观中,拾得杜丽娘死前自画的春容画卷,并与之魂灵相会。后来在花神的帮助下,于梅花树下挖墓,丽娘起死回生,两人永结同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牡丹亭》借用歌仔戏的演出形式,将梦幻与现实相结合,生动演绎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闽南新戏唱响百年经典

  ●林筠

  5月19日晚,由吴兹明导演、王文胜担任编剧改编的歌仔戏《牡丹亭》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上演,再次将中国观众心中那段难以忘怀的奇幻爱情故事搬上舞台。

  如何以歌仔戏形式再度演绎经典,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剧作家秉持忠于原著的创作精神,穿越百年时空与汤显祖对话,重新书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浪漫爱情和奇幻经历。剧作高度凝练,节奏紧凑,全剧共分为闺塾、惊梦、离魂、冥判、路遇、夜会、回生七折,抓住核心情节,突出人物的灵动和优美。全剧扣紧杜丽娘视角进行整体故事叙述,将人物面对爱情一往情深的痴迷、面对亲情知恩难报的愧疚,以及魂游时的娇羞含蓄,细腻传神地呈现出来。即使经过百年岁月洗礼,经典的爱情故事仍感人至深,在歌仔戏的全新演绎中又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如何以现代舞台艺术形式再次创新经典,是拉近戏曲作品与观众之间距离的关键。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观众,此次歌仔戏《牡丹亭》亦有浓浓的青春气息。演员们表演细腻动人,唱腔优美婉转,身段柔美婀娜,服装清丽雅致。“冥判”一折逗趣十足,憨态、丑态、鬼态演绎另一个空间的世界,引发观众阵阵欢笑。“夜会”一折以巨幅画卷烘托朦胧飘逸的浪漫美感,塑造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情深意切。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形象、声光电造型的视听效果、现场乐队的传神配合都为这部剧目添光增色。无论是杜丽娘、柳梦梅的单人戏,还是两人夜会的双人戏,以及花神赋和冥判的大群戏都令观众沉浸其中。此时,不得不再次赞叹经典作品的魅力,总在推动着不同时代下,真诚的艺术创作者拿出更好的版本演绎时代精神。

  传统与现代齐飞

  ●林学文

  厦门歌仔戏版《牡丹亭》,传统与现代齐飞、唱腔与水袖共舞。那唯美的场景画面,舞动的水袖,行云流水;巧目顾盼,醉人心魄;玉指纤纤柔似柳,皙皙香肩惹人怜。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唱起来又荡气回肠。无怪乎可以登上厦门闽南戏曲中心这样的大雅之堂开唱。

  歌仔戏版《牡丹亭》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私塾先生陈最良压迫人性、因循守旧与杜丽娘、柳梦梅追求自由、渴望爱情的矛盾冲突,以戏剧的唱念做打进行表现。从平凡生活入手,以悲剧始,以喜剧终。既博得观众同情,又让观众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如果说该剧有什么缺憾,我个人以为,私塾先生陈最良及地狱判官,可以演得更夸张些。把他们的迂腐学究气,以及看似威严、实则都得看眼色行事的奴才相表现得更夸张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