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记忆
闽南粽子种类多 “烧肉粽”成“中华名小吃”
2023-06-25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许晓春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闽南地区常有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戴香包、划龙舟、抓鸭子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吃粽子当仁不让地成为其中精彩的大戏。

  清代闽南不少古书里曾提到粽子,其中,清道光《厦门志》记载:“五月五日,端午,悬蒲艾、桃枝、榕枝于门,粘符制彩胜及粽,相馈遗。竞渡于海滨。”

  闽南粽多称为筒粽、角黍,黍和后期的糯米(即秫米,性粘)是粽子的原料,“角”“筒”则是粽子的形状。当时还叫“筒粽”,后来才演化成“角黍”。

  闽南粽子的家庭成员庞大,主要品种有肉粽、碱粽、花生粽、豆粽等,其中肉粽又称“烧肉粽”,因其香醇滑嫩、油而不腻闻名海内外。近年来,“烧肉粽”从传统的街头小吃跃入了“中华名小吃”的行列。

  “烧肉粽”主料为糯米,搭配猪肉、香菇、虾米、栗子、莲子、干贝,早年同安地区特产的“赤壳秫”被视为糯米的上品。制作时,糯米要浸泡数小时,泡后晾干再和“糖乌”、五香粉、卤汤、葱头油等一起拌炒,然后加入红烧或者清炖过的猪肉块和香菇、虾米等配料,用粽叶或者竹笋叶包成三角形,用水草(或者咸草)扎紧后成串下锅蒸煮。

  包粽子的手法讲求精准老到,注意松紧度,太松会导致香味从空隙中漏出。熬煮粽子要用旺火,一般煮三个时辰左右。“烧肉粽”,“烧”和“热”在闽南话中是同音,煮熟的粽子要趁热吃,才能吃出醇香美味。吃粽子的酱料亦不能含糊,厦门人经常用沙茶酱、芥辣酱、香醋、蒜蓉为佐料搭配粽子,这样入口不腻,清香味美。

  厦门早期的肉粽以洪本部的“泉三”为开山祖,据1932年《厦门指南》记载,20世纪30年代洪本部“泉三”的粽子就闻名遐迩,“泉三”既是师傅的名字,也是店号。后来,“好清香”肉粽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后起之秀。改革开放后,厦门很多酒店、饮食店和摊子常常可以见到肉粽的影子。20世纪90年代,“好清香”的肉粽被评定为“中华名小吃”,并走出国门,在东南亚等地大受欢迎。“新南轩”“吴再添”等店的肉粽,口碑也很好。

  碱粽是厦门特有的风味小吃品种,平时比较罕见,一般都在端午节期间才有。碱粽的制作相对简单,取少量食用碱和水浸泡糯米,用粽叶、水草包裹成三角形的粽子,蒸熟后冷却即可食用。碱粽黏、软、滑颇有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可以当甜食吃;花生粽,顾名思义,花生米为主料,以咸味为主,是厦门传统特色的做法。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闽南老字号酒楼开始不拘泥于传统粽子,纷纷推出各种新品粽子,其中一种微甜的四果红豆粽,将山楂、蜜李、冬瓜糖三种蜜饯和红豆一起做馅,别有一番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