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法委和厦门路桥集团挂钩帮扶同安区莲花镇尾林村,推进尾林村乡村振兴。图为尾林村美景。(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尾林村新修的拦水坝。
▲尾林村党群服务中心。
▲尾林村的特色产品茶叶和桑葚酒。
尾林村盘活闲置住宅,发展“民宿+”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尾林村油茶基地。
本报记者 李晓平
通讯员 李如 刘雪妮
三栋两层高的白色小楼映入眼帘,房前屋后,绿意盎然,一幅村静、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这三栋小楼有个优美的名字——尾林氧园,历经三个多月的整修,今日正式完工。
这是市委政法委和厦门路桥集团挂钩帮扶同安区莲花镇尾林村的项目之一,引导村民盘活闲置住宅,改造成自然环境优美的特色民宿,发展“民宿+”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尾林村位于同安西北部约30公里处,与安溪相邻,四面环山,海拔近千米,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资源匮乏、收入来源单一,以茶叶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村收入仅有8.24万元。
改革的险滩难涉,唯勇者进;发展的考题难破,贵在实干。作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重要实践,市委政法委、厦门路桥集团党委与尾林村支部委员会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多次深入一线找问题、察民情、访民意,对村民就业、就学等情况展开调研,摸清尾林村“家底”。
事实证明,“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通过调查研究,市委政法委和厦门路桥集团党委将主题教育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靶向施策,明确以党建共建为引领、产业项目为支撑、民生项目为重点的村庄长效发展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内驱力,打好富民强村“攻坚战”。
盘活民宅发展民宿
“尾林氧园”成村庄地标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农村“蛋糕”,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盘活尾林村资源,市委政法委、厦门路桥集团结合村情民情、资源环境等因素,决定盘活现有民宅,充分发挥尾林村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试点发展民宿项目。经过三个多月的改造,三栋民宿完成装修。
走到尾林村口,“尾林氧园”四个字分外醒目,三栋联排小洋房已经成为村里的地标性建筑。“欢迎走进氧园!”伴随着亲切、淳朴的乡音,闪闪发光的大理石地面、统一服装的接待人员、温馨柔和的灯光、随处可见的干净整洁……逐一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星级酒店。
走进房间,电视、电脑桌、空调、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全部是酒店标准。尾林村党支部书记杨铭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三栋共22个标间,有了接待游客的能力。”他说,村民们都很期待,建设期间,来光顾、帮忙的村民就没断过,还有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回来成为氧园的第一批员工,高春秀就是其中的一位。
“之前我在同安城区上班,四年多了。”穿上工作服的高春秀有几分腼腆和不习惯,但说起回乡参与家乡建设这事,她就拉着记者的手,打开了话匣子。“得知村里在政府的帮助下正在做民宿,需要工作人员,我犹豫了几天。”她说,但村里的需要,还有家乡的变化,还是让她决定回来。
“在家门口就能工作,不仅收入不比在外打工低,还能时时照看家庭,上哪找这样的好事。”高春秀笑着说,现在不仅她在外开店的儿子,周边的老邻居也都有回来参与家乡建设的打算。
通过前期紧锣密鼓的培训,高春秀及其他几名村民,已经能够胜任民宿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日常接待、客房保洁、仪容仪表等,这些都不难,经过培训基本都会。”厦门路桥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民们都很淳朴,他们力争通过项目试点,调动更多村民的积极性,希望让乡村旅游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修水坝辟菜地
大力发展“民宿+”模式
民宿是游客了解一个地方生活方式、感受地域文化最直接的渠道,市委政法委、厦门路桥集团以尾林氧园为切入点,着力探索“民宿+”新模式,在为游客提供更多玩法的同时,也带动尾林村配套产业发展。
盛夏时分,氧园门口流水潺潺,着实给人几分凉意。“这是厦门路桥集团出资为村里建设的‘爱心桥’桥下拦水坝,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还能灌溉周边的农田。”在杨铭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水坝旁,途经的菜地绿意葱葱,长势甚好。“这块地种有地瓜、玉米、长豆、佛手瓜等,那边还有一块小果园。”沿着杨铭树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对面的果树在阳光下绿得发亮,树枝随风摇曳。杨铭树说,那里种着柚子、梨子、红梅等。
“这些菜地、果园,都是围绕民宿而开辟的。”一旁的尾林村副主任杨炳烟告诉记者,为来民宿的游客提供采摘、亲子游等做准备。他说,在市委政法委和厦门路桥集团的引导下,他们正探索“农业+旅游”相融合方式……
桥下水坝的修建,两旁农田的开垦,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撬动村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全方位提升,为推动“民宿+”发展模式蓄力赋能,激发尾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正值中午时分,年近六旬的村民杨金琪和同伴恰好收工上岸,最近他们赶在雨天来临前,给水坝的两旁砌上砖墙。“修建水坝,是为我们村办了一件大实事啊。”村民杨火因头戴斗笠,脚穿雨鞋,迎面走来,乐呵呵地连连向记者点赞道,水坝既方便了灌溉,又提升了景观,还消除了村民出行安全隐患,可谓一举多得。
民生无小事,事事都重要。除了溪流水坝,村里的公厕、停车场也都焕然一新,既提升民宿配套设施,又美化村居环境,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正通过这一项项惠民好事得到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正通过这一件件为民实事得到提质增效。
打造油茶基地
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发展实业,实现“一村一品”,帮扶才能帮到“根”上。在发展民宿的同时,市委政法委、厦门路桥集团着力将“项目帮扶”和“产业帮扶”相结合。
尾林村适合什么产业,如何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实现村民收益最大化?带着这样的使命和责任,今年以来,市委政法委、厦门路桥集团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召开会议研究探讨。尾林村有一片“撂荒地”,因自然条件差,这里种出来的茶远不及隔壁的安溪,卖不上好价格。多数村民纷纷放弃务农,外出打工,“撂荒地”便由此产生。
结合村情民情、资源环境、地理优势等因素,最终市委政法委、厦门路桥集团与尾林村三方研讨碰撞出新的思路——将茶树换种油茶。油茶是一种常绿植物,适应性强,耐贫瘠、耐干旱,种植风险小,被称为“东方橄榄油”。
因地制宜,选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才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得知村里要种油茶,杨火因举双手赞成,原来在同安城区做保安的他,第一时间辞掉工作,回乡带领一群人开荒拓土。“还是家乡好,吃得好,空气也好。”杨火因言语朴实,声音洪亮。
“最近晒黑了。”一旁的驻村干部洪晓程告诉记者,进入油茶基地的那条路,最开始就是他带着村民用了几个月时间清理出来的,现在他三天两头往茶园走,看护得特别用心。
“晒晒更健康!”杨火因说,感谢政府让尾林村迎来发展致富的机遇。自己村里的事,我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他说,看着尾林村一天天变样,觉得生活很有奔头,他在外打工的儿子也想着要回来参加家乡建设。
目前,油茶基地项目已完成初期建设,开发60亩用地。随后,洪晓程驱车带着记者进入茶园,远远就看到一片嫩绿。“才两个多月,就长出十几厘米了。”来到茶园,杨火因蹲下来指着一株油茶说,长得很快。3年后开始收成,6年左右就可进入丰产期,到时“撂荒地”就要变“金银山”,他一脸憧憬。
“对于油茶树产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杨铭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种下油茶树近6000株,大约能榨出3000千克茶油。以当前市场价推算,在丰收时,这批茶油大约能为村里带来50万元收入。
前不久,市委政法委、厦门路桥集团党委组织党员走进尾林村,与村党支部在油茶基地开展“植初心,种未来”三方共建主题党日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油茶树种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绿色动力”。
要致富,先修路。因为前段时间下雨,进茶园的一段小桥被冲垮了,了解到这情况,厦门路桥集团第一时间和市委政法委协商,接下来,准备推动整修通往油茶基地的山路,便于通行。
以“好资源”创造“好品质”,打响乡村振兴“好品牌”。在市委政法委、厦门路桥集团党委的合力支持下,从困难户慰问到就业帮扶,从人居环境提升到奖学助学,从建设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到开发民宿,从菜园果园培育到建设油茶基地,尾林村乡村振兴之路,正逐步实现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