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远洋干线的世界最大级别集装箱船舶接连到访,厦门港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亚太绿色港口、中国四星级智慧港口、中国四星级绿色港口、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看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拥有的这些“标签”,或许不难想象它在厦门港的“龙头地位”。
作为厦门港口业务主力操盘手,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在党建领航下,已发展成为全港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和核心战略资源。今年,该集团深化“港口追梦人”党建品牌创建,找准党建和业务“双提升”结合点,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执行远洋干线的世界最大级别集装箱船舶接连到访,两岸海运直航、电商快线、海铁联运等新兴业务迅速发展,智能化码头设施设备接踵上线……
超越,在碧波之上,追逐“世界一流港口”的踏浪步伐从未停歇。“我们都是‘港口追梦人’!”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立群表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集团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一体推进,围绕高水平构建“一个平台两个枢纽”(即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思路,落实十大调查研究方向,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
蔡立群说,厦门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是时代之需、发展之需。对此,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更应心无旁骛聚焦主业,充分发挥好党建“领头雁”作用,用红色力量点燃奋进热情,在助力厦门做大临港产业、做强海洋经济、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中争做中流砥柱。
扩大开放激发经济活力
6月28日,厦门—台北两岸“三通”跨境电商快线第21次从厦门港起航。该航线4月19日开行以来,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1.4万标箱,跨境电商出口货值约3.5亿元人民币。
6月8日,通体玫粉色的海洋网联船务“创新”轮靠泊厦门港。这艘“少女心”爆棚的巨轮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舶之一,6月2日才交付使用,厦门港是它处女航的第二站。
时间再向前推,4月21日,厦门港首次实现三艘15万吨级以上集装箱巨轮同靠作业,1.2公里整齐划一的蓝色队伍气势十足;4月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伊琳娜”轮首航厦门港,刷新挂靠厦门港超大型船舶纪录……
这些片段,共同反映出厦门港作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勃勃生机,全球集装箱在此交汇,彰显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占全港总量近八成,展现绝对硬核实力。目前,该集团拥有集装箱航线139条,其中外贸航线113条,通达55个国家和地区的147座港口,业务合作伙伴遍及全球。
按照规划,厦门港已明确2035年集装箱吞吐量2000万标箱、世界排名前10位的发展目标。“这进一步要求我们提升港口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主题教育中,该集团已启动多项调查研究,包括“加快推进厦门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高质量推进以厦门港为枢纽港的支线网络平台建设”等多个课题方向,旨在以更高水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方位打造“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和“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据悉,该集团今后的发展主题仍是多方联袂、扩大开放、互利共赢,提出包括推动港口辐射通达能力提升、营商环境和服务水平提升、“走出去”布局拓展提升等在内的多项务实举措。
智慧绿色助力港口腾飞
不久前,厦门港再添重量级“国字号”荣誉——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旗下海润码头荣膺首批“中国智慧港口”称号,并获评“四星级”,含金量十足。去年初,该码头完成全国首个传统码头全流程智能化改造,实现船舶作业智能化、堆场作业自动化、平面运输无人化,综合作业效率提升10%。
近期,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新购的多批次智能化设备也先后到货安装、调试上岗。同时,该集团顶格推进权属码头绿色低碳升级,加快船舶岸电系统全覆盖及全电码头建设,在龙门吊、桥吊、集卡等设备实施“油改电”,成为厦门港落实“双碳”目标的排头兵。
一流港口,要有一流的运营效率——向智慧绿色港口转型升级,就是一条好路子。
合作共赢,行稳致远。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还积极主导核心竞争力“走出去”,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已在天津港、广州港、宁波港、巴西桑托斯港等落地推广,凭借过硬的产品设计、优质的服务保障、高效的工作作风,屡屡赢得好评。
《厦门港口高质量发展规划》显示,我市将着力智慧绿色发展,建设数字化智慧港口,推动港口发展绿色升级。“当前厦门港已进入智慧绿色转型快车道,不过,核心优势还未完全形成,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尚在探索阶段。”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集团坚定方向,形成专项课题,研究加大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投入,探索如何进一步攻克“创新深水区”的关键技术难点,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全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智慧绿色港口的“领头雁”企业。
【亮点】
打好港城融合“主动仗”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认为,“创造一流”,不仅要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软硬件水平,更要加快把港口打造成服务城市产业经济,服务城市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平台,打好港城融合“主动仗”。
比如,该集团所属海天、嵩屿、国际货柜码头的三个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冷藏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自去年4月启动运营以来,已成为省内及周边区域重点生产企业冷危货物进出口首选,其中某重点新能源企业在厦出口量直接实现翻番,支撑了厦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业内人士说,如此规模和通过能力的冷危堆场,在国内同类型港口中处于领先。
再如,该集团利用技术和资源优势,在越来越多仓库、办公楼顶上铺装了蓝黑色的光伏发电板。目前全市范围内该集团投建管理的27个光伏项目的总发电能力已达到15兆瓦,按照厦门日照时数1200小时/年计算,每年可发电1792万千瓦时。
在主题教育中,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将发展目光紧盯“港内+港外”两个市场,以服务城市为目标,在“城因港兴”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探寻“港为城用”的更多面向,立足行业特色和优势建立更多层次、多元化的融合机制,实现港口与城市“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本组文/本报记者 汤海波
通讯员 龚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