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2023-07-05 00:00来源:厦门日报

  【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方向。围绕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青年教师,结合工作实践,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好扎根本土办教育与对外开放促发展的关系等角度,进行认真思考并撰写文章。本版编发三篇理论文章,以期对高校思政教师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有所启发助益。

  把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黄小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又进一步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定海神针”,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最大政治优势。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领导贯穿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党领导改革发展的原则,保障党的教育方针和建设教育强国战略规划在高校贯彻落实;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压紧压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确保高等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派和掘墓人。古今中外,各国教育无不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才。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等教育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标准;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设计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坚持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双塑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推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大力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 “四有”好老师,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必须践行人民至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立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践行人民至上。高等教育要切实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稳步提升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持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体系;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发挥多元主体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人民参与的治理体系;要持续增大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增加教育选择可能,丰富教育教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获得感;要着眼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以人民的期待为改革方向和目标,解决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不断使高等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必须服务发展需求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强国崛起规律、全球竞争本质以及未来发展关键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战略需求。高等教育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和“四个服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形成分类发展、多元和谐的办学格局;要持续推动高等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增强高等教育服务能力;要创新科产教企融合、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科技成果源头供给,破解“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问题,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必须凸显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纵观全球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高等教育强国并不存在统一的国际规范或者国际标准。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凸显中国特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高等教育要在借鉴世界教育强国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环境、规模体量、结构体系等基本国情,扎根中国大地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之间的辩证关系,紧跟世界发展趋势,保持战略定力,权衡资源配置,着力高等教育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中国范式;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厚植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土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追求,坚定“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实践自信,汇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强化和凸显中国特色与国际贡献。

  必须强化改革创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践证明,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特色、要增长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强化改革创新。高等教育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紧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利益藩篱,进一步厘清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院系权责边界,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体系重塑和重点领域统筹,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本位,破除“五唯”顽疾,推进分类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社会需要、促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评价制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使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更加有地位、更具话语权、更有影响力。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DIA2203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

  ●吕政龙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教育事业中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在教育领域的充分体现。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才能坚定不移,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深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迈入新的阶段,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一论断既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也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属性。根本属性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最核心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教育虽然关联政治、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但实现教育发展首先有一个“在谁领导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同其他国家教育发展道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党的领导直接决定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性质和方向。

  从历史上看,不同历史时期党制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培养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始终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前景光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最大底气和自信根源。没有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根本保证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党和国家基于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新任务、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14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一系列的实践成果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历史主动,扎实推进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保证。

  深化教育领域

  改革创新的根本保证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的及时呼应,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持续响应。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离不开党的领导。从教育改革创新的全面性来看,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创新,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从教育改革创新的系统性看,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既不能做零敲碎打的调整、碎片化修补,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推进教育数字化需要党加强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形成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效应。再从教育改革创新的人民性看,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教育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对“有学上”“上好学”需要的根本保证。

  凝聚全社会力量

  共同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其中,学校是育人主阵地,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让教师做到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要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社会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与发展,是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教育格局,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在不同层面寻找不同的教育侧重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营造育人、树人的健康环境,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办好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为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汇聚力量。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在扎根本土与对外开放的互动中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林雅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需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扎根本土与对外开放的互动中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虽然讲的是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但其讲话的深刻内涵同样对教育强国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建设教育强国不仅要扎根本土,着眼于本国实际情况与本国发展需要,同时要在对外开放中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进一步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扎根本土办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深刻认识。

  要求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出发独立自主地走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强国之路。首先,扎根本土办教育必须调查研究我国目前具备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各方面条件,包括目前已具备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师队伍、教育体制机制、教育的普及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等要素。这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与必要准备。其次,扎根本土办教育必须深入挖掘中国几千年来有价值的可传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包括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这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文化积淀与传统资源。只有在尊重具体的历史条件与结合优秀的传统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够独立自主地走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强国之路。

  要明确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与教育的根本任务,走出契合本国发展需要的教育强国之路。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服务的。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只有明确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与教育的根本任务,才能够保证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基点,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对外开放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

  “引进来”就要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科学教育模式。建设教育强国绝不能画地为牢、故步自封,而是要积极推动对外交流与学习。一方面,我们要在对外交流中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与科学教育模式,做到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从而为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多元的创新要素。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对外交流中把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到敏锐跟进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从而为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超前的布局。

  “走出去”就是积极传播中国经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建设教育强国绝不能“只引进来,不走出去”,而是要积极为全球教育的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为全球教育的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是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形成的,而是在扎根本土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中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的,因而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与发展经验。这些特色、优势与经验不仅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底气与信心,同样也能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资源。此外,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各级各类“留学中国”的品牌与平台、积极开展各类型的国际性教育文化活动以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与发出中国声音;积极为有需要的国家和民族提供教育援助以助力全球教育事业的治理与发展等。总之,建设教育强国不仅要做到在对外开放中谋求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应该做到在对外开放中谋求全球各国家各民族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科学地回答了在新时代条件下、在伟大的新征程中为何建设教育强国以及如何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其中,扎根本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只是建设教育强国内在蕴含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以求更加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由此,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合作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力争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

  本版图/厦门理工学院 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