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来网趣
网上“读书会”
2023-07-12 00:00来源:厦门日报

  紫花地丁

  我在“微信读书”上读《史记》,用了很长时间,这不仅因为《史记》这样的经典著作需要慢读,还因为,我相当于在同时读两本书,另一本书可叫作“读者留言”。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小习惯了纸质书,所以尽管后来有了电子书,我对电子书似乎有着某种隔阂,总要手捧纸质书,要闻着那淡淡的纸墨香才会有读书的感觉,甚至出门旅行,我也不嫌累,总是会在包里塞一本书……直到去年,一位朋友推荐我读一本书,因为没有找到纸质书,于是我第一次在“微信读书”上付费阅读,一开始,我是“听书”的,听了一部分,我被吸引了,于是开始付费阅读,这也才发现,电子书还有电子书签,也可以标注,还可以留言。打开电子书,我好像慢慢打开了另一扇窗,看到了另一种风景。

  在“微信读书”上读《史记》,古老的经典用了最现代的方式——电子书阅读,好像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旅行。开始时,总是遇到各种生僻字词,我都要去网上或用词典查找读音和解释。有一天,我随意点开了电子书左下角的“想法”,“想法”里面,都是读者留言。于是,我就像遇到了一个“读书会”,很多人在共读一本书。“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里,我觉得每个人都是我师,有人给生僻字词注释,甚至一个字常常列举出《说文》《诗经》《左传》等处的用法及意思。一个字尚且如此,其他的更不必说了。有时太史公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典故,常常引来留言里的旁征博引,大段论述,有正史佐证,也有野史传说。在这个“读书会”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尤其是一些争论,不见硝烟,却有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而我饶有兴致地看“百家争鸣”,偶尔发表自己的意见,感觉极大地扩展了阅读的广度、深度和趣味,甚至,也在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启发——一件事情,不该简单地贴上“好”与“坏”,“对”与“错”这样的标签。我曾经以为自己是比较包容的,而事实上,我的包容是有前提的,是我不知不觉中遵循世俗框架而设定的,如果没有了那个前提,我真的能包容吗?所谓换位思考,我真的能做到吗?其实并不容易……

  我曾经参加过一些读书会,有的读书会大家恭恭敬敬围坐一桌,主持人发言,其他人发言,发言稿也大多是事先准备好的,让我感觉严肃有余,活力不足,思想的碰撞更谈不上。还有一些读书会,除了推广一下新书,更像一群人找个机会一起拍拍照、发发朋友圈,令我觉得寡淡无味。而这个偶然发现的“读书会”,无需见面,不用寒暄与客套,没有任何“无效社交”,大家直奔主题,畅所欲言。不见面的一群人共读一本书,如同一群人一起享用一份饕餮大餐,每个人的留言便是那精美的点心,真是令人大快朵颐,直呼过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