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海边游玩 警惕这五类常见风险
本报记者结合近期案例,为您梳理易发事故类型及常见海域
2023-07-13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文/本报记者 柯恺筠

  制图/张平原

  盛夏,厦门海滩上人头攒动,越来越多市民游客聚集到海边玩耍,有人挖花蛤、有人上礁石拍照、有人下海游泳,甚至有人寻求刺激“跳水”入海。

  玩出了不少“花样”,也玩出“惊吓”——据统计,今年以来,厦门市公安局开展涉水宣讲和救援,全市多个救援队参与安全巡逻及救援行动,劝导避险784人次,救助遇险25人次,找回走散3人次,紧急清创27人次。

  其中,最常见的五类事故为被困礁石、溺水求助、被困淤泥、被海洋生物蜇伤或咬伤、被利物划伤。记者根据这几类常见事故梳理相对多发海域,结合近期真实案例,为市民游客海边游玩提供避险指南。

  1

  被困礁石无法回岸

  常见区域:白城海滩、鼓浪屿印斗石礁石群、望海苑前灯塔、美华沙滩、燕尾山公园沙滩等

  【案例】

  5月25日12时许,110接到报警称,鼓浪屿灯塔礁石上,两名游客被困。“涨潮前,两名游客登上灯塔,不到一小时,海水就漫过礁石,把回来的路淹没了。”110联动鼓浪屿海救队队长苗旺说。接警后,鼓浪屿海救队立即驾驶救援艇前往,将游客安全送回岸上,当时已经涨大潮了,再晚一些,游客有被海浪打进海里的风险。

  ●涉险原因

  鼓浪屿海救队分析,被困礁石的多是不熟悉潮汐规律的游客,退潮时到礁石上参观拍照,未在涨潮时提前返回,导致被困礁石。

  被困礁石存在多重风险,退潮时攀爬到露出海面的礁石,一旦涨潮,海水覆盖沿岸礁石,游客如果贸然返回,可能踩空跌进海里,不是划伤就是磕碰受伤;涨潮后风大浪急,随时可能将礁石上的被困人员卷入海里。

  ●警方提醒

  游客应在岸上欣赏美景或拍照,不可随意攀爬礁石;如遇危险被困,快速拨打110求助。此外,请游客朋友听从巡逻人员的安全引导建议,配合返回岸边。

  2

  游泳脱力遇险

  常见区域:五缘湾海域、白城海域、观音山长尾礁海域、椰风寨、珍珠湾海域、海湾公园、海沧湾海域等

  【案例】

  6月22日15时45分,观音山长尾礁海域正退潮,风浪大。一名男子携带救生圈,被潮水带到离岸800米之外,一直随潮水往外海方向漂,因体力不支无法游回。

  所幸该情况被岸上朋友发现并紧急报警。思明海防大队椰风寨便民服务指挥室立即调度正在香山码头海域执勤的巡逻船赶往现场施救,快速将几乎脱力的男子“捞回”岸上。原来,该男子是名游客,不熟悉潮汐,当天在海边小摊买了个泳圈就直接下海,风大浪急,他很快被潮水带离近岸水域,还好巡逻船及时赶到。

  ●涉险原因

  下海游泳存在很多风险,尤其是游客在不了解潮汐情况下,且无防护,盲目下海游泳增加危险系数。

  涨退潮期间,一些礁石较多的海域,例如白城海域,海水碰撞礁石容易产生暗流和漩涡,漩涡将水中人瞬间拖离海岸,极易发生溺水。

  在一些海域,有时会形成“离岸流”。例如,在大兔屿一带海域,不熟悉当地海况的泳者,经常被潮水带走,即使带着泳圈和浮具,也很难自行游上岸,体力不支时还易溺水。

  ●警方提醒

  游客在海边游玩,尽量不下海游水。对于陌生海域,不要贸然下海游泳,尤其不能忽视岸边竖起的警示牌。下海游泳的市民游客,必须使用“跟屁虫”(一种防溺水装置)、泡沫游泳圈等浮具,最好有同伴在岸上观察,遇险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3

  赶海身陷淤泥

  常见区域:马銮湾海域、下潭尾湿地公园海域靠近湿地公园、丙洲大桥桥墩、“一国两制”标语牌附近、浪漫海岸线沿线

  【案例】

  5月2日,集美区马銮湾海域聚集了许多挖花蛤的游客。其中,游客陈女士不小心陷入淤泥里,大声呼救,被正在执勤的驰鹰救援队队员发现。

  在救援队的协助下,陈女士被拉出淤泥,并被带到岸边执勤点进行伤口处理包扎。不久,同样来挖花蛤的陈女士同伴,也被困滩涂,救援队再次解救,其间还将一名儿童背回岸。

  ●涉险原因

  驰鹰救援队队长黄怀远表示,最近组团来挖花蛤赶海的人数过多,其中不乏在抖音等平台看到视频跟风而来的外地游客,他们对潮汐时间不了解、对地势地形不熟悉,容易被困淤泥。

  在挖花蛤的过程中,有人怕晒,背朝大海闷头挖花蛤,对潮水涨落不能及时察觉,一边挖一边后退,踩空落入海中风险高,陷入淤泥的风险也高。

  ●警方提醒

  遇到危险时,一定不要惊慌,不要挣扎乱动,保持静止,尽量趴着,增加受力面,快速拨打110求助。此外,救援队特别提醒,请游客尽量配合现场救援队的安全劝导,安全第一。

  4

  被海洋生物

  蜇伤或咬伤

  常见区域:白城沙滩、观音山沙滩、五缘湾沙滩海域、海沧湾海域及沙滩

  【案例】

  7月9日13时48分,厦门市曙光救援队接群众求助,一名11岁孩童在环东浪漫线海边游玩被水母蜇伤,出现过敏症状,右前臂红肿并有大面积红疹,呼吸急促,一度出现昏厥现象。

  曙光救援队指挥中心接求助后,紧急将儿童送医进一步治疗。从6月至今,曙光救援队已接到多起被水母蜇伤的求助。

  ●涉险原因

  今年以来,群众被海洋生物蜇伤、咬伤的事故多发,根据全市各救援队反映,多个海域频繁出现水母、海蜈蚣等,海蜈蚣甚至出现在沙滩上,咬伤在岸上玩耍的市民游客。

  被海蜈蚣咬伤、水母蜇伤,出现的症状不一。伤口可能会立即出现红肿、灼热、刺痛等不适,敏感体质的患者可能会立即出现过敏,皮肤出现红斑、丘疹、风团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

  ●警方提醒

  要选择洁净的海水区,不去偏僻陌生的海域;在岸上看到此类生物,千万不要触碰;下水时尽量穿长衣长裤;遇到水母漂浮水面,切勿用手推移;被海蜈蚣咬伤后,切勿抓挠,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

  5

  跳水入海

  被利物划伤

  常见区域:五缘湾观景平台、海沧湾公园(海角九号餐厅附近)

  【案例】

  7月9日,在海沧湾公园靠近海角九号餐厅海域,5名游客站上护栏,连续跳水入海。

  岸上巡逻的救生协会海沧救援队发现后,立即上前劝导。10分钟后,一名游客从跳水处上岸,发现脚底血肉模糊,整个脚掌都被利物划伤,向救援队求助,队员紧急为他清创止血仍血流不止,后续经简易包扎,同行朋友将其送医。

  ●涉险原因

  “当你从3米高的平台跳水,平趴或者仰趴入水,实际效果跟摔在水泥地上是一样的。”救生协会负责人庄鹭杰说,近来因跳水入海的求助明显增加。

  而跳水入海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少。海水涨潮到岸边,看似深不见底,实际上在海水覆盖下,靠近岸边处都是礁石,有的甚至离水面不足半米。贸然“跳水”入海,极易碰触礁石,不论身体哪个部位碰触,都有划伤、骨折的风险,甚至伤到头部造成昏迷。

  ●警方提醒

  建议游客、市民不要跳跃入海,更不要反复做这样的危险动作,以免被礁石划伤。

  【十大危险海域】

  市公安局110指挥情报中心梳理十大危险海域。按照报警求助数量依次为:白城沙滩、鼓浪屿海域、观音山海域、椰风寨海域、“一国两制”标语牌附近海域、海角九号海域、五缘湾海域、滨海西大道浪漫海岸线海域、下潭尾海域、马銮湾海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