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0天 航程3500多公里
中科院南海科考发现15种鲸类动物
包括10种深潜鲸类和5种远海型海豚,证实有大量鲸类动物栖息生存于我国南海北部海域
2023-07-17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深潜鲸类10种

  ●抹香鲸

  ●短肢领航鲸

  ●瑞氏海豚

  ●糙齿海豚

  ●小虎鲸

  ●小抹香鲸

  ●侏儒抹香鲸

  ●3种珍稀喙鲸

  远海型海豚5种

  ●条纹海豚

  ●弗氏海豚

  ●热带斑海豚

  ●长吻飞旋海豚

  ●瓶鼻海豚

  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条纹海豚。本组图/新华社发

  ▲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短肢领航鲸。

  新华社三亚7月15日电 15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组织的“第六次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

  该航次历时20天,航程3500多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

  经对考察结果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目击到的鲸类动物至少包含15个物种,其中深潜鲸类10种,包括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海豚、糙齿海豚、小虎鲸、小抹香鲸和侏儒抹香鲸,以及3种珍稀喙鲸。此外,本航次还记录到5种远海型海豚,包括条纹海豚、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瓶鼻海豚。

  该航次结果进一步证实,考察海域拥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有大量深潜鲸类及远海型海豚动物栖息生存于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鲸类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和指示性生物,对于保护南海的生态环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据悉,从201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已连续5年开展“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截至今年,研究团队共组织开展相关科考航次6次,初步摸清南海区域鲸类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特征,为下一步保护南海海域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据科研人员介绍,未来的研究将围绕这个区域鲸类的种群动态、威胁因子、受胁状态、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适应性演化机理等国际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进一步系统化有序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