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剩菜”
2023-07-18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涂宇明

  姐:

  欣闻捷报,你退休了,还去参加市田径运动会,老年组百米夺魁。想象你飞奔的身影,不由心生暖意,这是得了妈妈的真传吧!

  妈妈在我的印象里,永远伶俐敏捷。她不是运动员,而是医生。我们幼年时,大家一起吃饭,突然电话铃响,往往是医院来电,又遇急救危重病人,急唤医生。妈妈撂下饭碗就跑,一路狂奔,她工作很拼,是卫生系统劳模。

  妈妈的急公好义,是深受外婆影响吧。外婆生于上世纪初,缠足妇人,命运多舛,青年丧夫,仅膝下一女相依为命。外婆虽不识字,却睿智明理,深信唯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她只身携幼女到市镇做小生意谋生,执意送爱女上学堂。那个年代,只有富贵人家的小姐才去读书,外婆谈何容易!为筹集学费,她借遍了远亲近邻,有一年凑不够学费,竟急火攻心晕了过去。

  生计维艰,她仍然会接济更苦更难的人。一次外出进货,路遇渡口翻船事故,她当即拿出随身全部钱款去救人。当事人感恩万分,在外婆有生之年,他家儿孙辈每年都挑年货赶来拜年,我原以为是远房亲戚,后来才知晓外婆义行始末。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妈妈自小懂事,不仅读书刻苦,且勇毅担当,苦事难处挺身而出。她好学上进,如愿成为一名医生。外婆一直陪伴左右,为了减轻妈妈的后顾之忧,外婆揽下了洗衣做饭、照护婴幼全部家务。

  有外婆这样的坚强后盾,妈妈“轻装上阵”,一心扑在工作上,成绩斐然。她不辞辛苦连轴转,曾劳累过度在岗晕倒,落下高血压的病根;小时候偶尔跟妈妈上菜市场,有摊贩硬往她篮子里塞肉送菜,死活不要钱,不消说,不是病人就是家属。乡下人淳朴,妈妈因此很少“亲自”买菜,不想白拿人东西;我们姐妹上学,常遇老师或同学家长指点,“这是余医师的女儿呢”,校内校外备受关照,也受惠于妈妈的德望。

  老少三代同堂,家里人口不少,日子过得精打细算。隔壁人家是独子,每日早晨订鲜奶;我们姊妹自知不宽裕,从不攀比。但是家里不时也有牛奶飘香,甚至炖肉、鸡汤,我们当然垂涎。可外婆说得明白在理,这是妈妈准备带到医院去的:有病人刚做完手术,家贫没有补给,亟须营养。全家老小都无二话,节衣缩食支持。

  外婆平日掌勺做菜,自己却不沾荤腥,好吃的全留给我们。家里人多,妈妈总是加班加点,其他人又要赶着上班、上学,待外婆备好饭菜,先到先吃。温暖的“家宴”氛围却丝毫不减:先吃的一定自觉限量,把菜品“精华”留给后来人,结果就是最晚到的可以吃最好的“剩菜”。

  长大后,我们姊妹各自成家,都安定和睦幸福,我觉得这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深沉坚定不张扬的爱,早已无声无息融入日常粗茶淡饭的细节里。我十几岁离家远行,读书、就业,不论走到哪里,幼时“家宴”的滋味一直如影随形。不动声色的呵护、无条件的鼎力支持,构筑起坚实的安全感——不论路遇大雨滂沱,还是凛冽风雪夜归,家里永远留有温热的最好的饭菜,那是家人无限包容的爱。

  妹写于鹭岛六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