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吾师
2023-08-01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赖仲文

  山海一词,大抵出自上古时期《山海经》的书名,但书中的山海,山是山、海是海,似乎只是一个地理的概念。真正赋予这个词人文内涵的,则是从孔夫子开始。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的水虽不单指海,但却为后人对山海的领悟与寄寓提供了思想的渊薮。孔子将山水形象生动地比喻为仁者和智者,让本是大自然的两个物象,变成仁德和智慧的化身,从此,山海便有了哲学的意涵、阴阳的互通、时空的交叠和人文的承载。老子虽以水作刚柔两极的同体,但山海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却被老子一言以概之:“道法自然。”

  在单位新落成的企业文化展厅墙上,有一段描述“山五商,海五商”的文字。它的出处正是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当年缔造东南沿海商业帝国时的营商理念。山五商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海五商是指仁义礼智信“五常”,这一传承了中国文化精髓的“商道”,后来成为闽商精神的源头。

  山海是什么?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地理概念。一部《山海经》涵盖四海八荒、奇花怪兽、远国异人和神灵英雄,构建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上古世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八卦。山为阳,海为阴,阴阳两仪通天下;山为艮,海为泽,刚柔并济为之道。是圣贤文豪笔下的不朽篇章。陶渊明笔下的山水,与其说是描绘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展示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水画卷;李白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令人顿生从高原之山到汪洋之海的荡气回肠之感;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代代文学巨匠的山海情怀,让每一句诗都擦出火花、绽放光芒。

  山海何其大,山海何其新。那么,今天的山海又是什么?是“一带一路”的文化载体;是绿水青山的中国画图;是八闽大地的地缘符号;是基业长青的精神图腾;是为人之道的共通师法……

  山与海不啻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为政、为商、为学和为人的精神源泉。清末著名的政治家、福建人林则徐曾在办公室写下一副千古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最真挚的山海情怀,也是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一旦做到虚怀若谷,襟怀便能够汇集百川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同时,山与海的静动、刚柔、高低,相辅相成、矛盾统一,不正是大自然教会人的生存法则吗?想想当下,某些人物质至上、某些人躺平,其实都为社会所诟病,何不道法自然,向山海学习,既积极进取,又收放有度,以山的品格做事,以海的气量做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愿我们与日月共奔赴,走向精神世界的新山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