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红 蓝海蓝
2023-08-01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蔡刚华

  如果说土楼有自己的生命底色,那一定离不开红蓝二色。因为闽西大山深处的客家人用红土夯造的一座座土楼,竟与停泊在百多公里外蓝色厦门湾里的桅杆帆影有着隐秘的关联……

  一千多年前的中原先民为躲避战乱,长途跋涉来到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可能是因为走累了,也可能是经过多番比较,他们认为这块红壤遍布的山地是安身立命的福地。于是他们圈地而居犁地为田,谦逊地自称“客家人”。大山没有遮蔽他们向外眺望的视野,他们站在山巅努力地寻找某种突围,寻找翻越大山的力量。这种寻找也催生了样式各异的客家建筑文化,土楼便是客家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到建在沼泽地上三百年不倒的和贵楼,从画有时钟、洋妞图案的二宜楼再到矗立于山间的“土楼王子”振成楼。这些红土夯成的宏伟建筑,无不铸含客家人的生命血脉与精神外延。

  建筑土楼需要消耗巨额资金,当年客家人营建规模宏大的土楼,财力支撑究竟是什么呢?了解永定客家历史的人一定会告诉你,客家土楼代表之作振成楼的营建,就有赖于当年闽西大地上广泛种植的烟叶。

  如果溯及源头,应是明万历年间由吕宋(菲律宾)传入闽南月港的烟草,汀漳古道商贸频繁,烟草种植和加工技术很快也传入永定。由于永定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永定生产的晒烟色香味特佳。虽然明朝前期实行海禁,但临海而居的闽南先民血脉里拥有与生俱来的勇气和血性,在与海浪的搏击中,学到了另一种生存的本领——海上贸易。在为官所允时称为“市”,在为官者所不允时即被贬为“乱”。

  九龙江出海口的港口的兴废变迁,一样牵扯着上游客家人的纷乱心境。居住在闽西红土地的客家人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因为纷至沓来的闽南订单,他们的工坊开始有了整日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而到了清康乾时期,厦门港急需上等烟丝的货轮,更催就了闽西南烟草种植面积的扩大。烟草在闽西南狭窄且谈不上肥沃的土地上成功种植并带动烤烟、切丝等一系列深加工产业。

  厦门港则从康熙年间接力海外贸易始,便坐稳了闽南海外贸易的头把交椅。繁忙的海上贸易让闽西南汀漳各府县的客家人一起开足马力,在红土与蔚蓝间他们奏起了一曲百工鳞集、机杼炉锤的山海交响乐。

  闽西南土楼的生命底色,我想也只有红星照耀的红与寥廓深远的蓝最具代表性。穿越土楼的风,也一定在一望无际的蔚蓝中回旋上升又悠悠远去。站在红土的高冈上放眼东望,在广袤无涯的蓝色海面上,季风鼓起满载起航的风帆,搭乘着闽西南百姓发展希冀的梦想驶向蔚蓝深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