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选粹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08-02 00:00来源:厦门日报

  ●连续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我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发展、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福建音乐类非遗底蕴厚重特色明显

  福建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既保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又传承闽越文化的古朴风韵,还包含色彩斑斓的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是孕育多元优秀文化的沃土。千百年来,福建发展形成的多元文化、多彩非遗,为讲好福建故事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

  音乐类非遗是福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福建音乐类的非遗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含世界级非遗:鼓浪屿文化遗产和泉州南音(南音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国家级非遗:北管、闽剧、十番音乐、高甲戏、歌仔戏、莆仙戏、闽西汉剧、采茶灯、畲族民歌等。如何加强福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为现代文明新内容,不断提高福建文化软实力,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新课题。

  保护好传承好音乐类非遗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福建是非遗文化大省,其中音乐类非遗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在非遗文化许多方面亦是同根同源。应利用我省对台优势,深入挖掘八闽文化重要资源,加强民间交流,多举办民间音乐类非遗活动,增进两岸民众文化认同感,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福建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守正创新让音乐类非遗“活”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应秉承守正创新的态度和做法,不加鉴别的继承往往容易令文化遗产陷入保守的囹圄。在音乐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创新,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习惯,创作出更多讴歌新时代、弘扬正能量的优秀音乐作品。

  同时还应该打破时空与国界的藩篱,摆脱思想与观念的束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守正创新的做法让音乐类非遗“活起来”。例如作为深具中国文化底蕴和传统本色的闽台传统音乐杰出代表——福建南音,如何对之进行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始终是文化界、音乐界应当不断积极思考的主题。在这方面,应当鼓励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宽广的视野进行讨论和探索。比如,是否可以尝试在南音的表演形态中将西洋乐器与南音进行融合,丰富南音演绎的表现形式,以此作为推动对南音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向度,既为古老的传统音乐增添了新颖的形式,也拓宽了其传播途径与方式,增强南音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诸如此类的探索,应该越多越好。

  目前,许多音乐类非遗面临着人才紧缺、师资不足、传承弱化的问题,其中,传承弱化是非遗文化发展受阻的最关键原因。换言之,就是音乐类非遗成了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与现代社会脱离。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扎根日常生活、满足人们需求,被人们“日用而不觉”,才能根深叶茂、历久弥新。

  因此,文化保护工作不能搞束之高阁,文艺创作工作不能搞曲高和寡,应精准更高效地推进保护工作。非遗文化的传播,校园是重要阵地,娃娃是未来希望。我们要推动音乐类非遗进学校进课堂,通过将音乐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和大学教学,以及举办专题讲座及校园非遗文化节等措施,丰富校园文化、传承音乐非遗。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宣传与推广途径,为音乐非遗传承营造良好的校园及社会氛围,提升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开放互鉴为非遗文化传播注入新动力

  世界文化遗产应当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大度地同域外民族交往和开展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互学互鉴,美美与共。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以开放的胸襟、广阔的视野,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交流互鉴中吸取各国成功传承非遗的经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注入新动力,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继承性、创新性、先进性、人民性、国际性等特点。

  音乐是无国界的,文化是多元的,文明是平等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应该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促进各国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为世界文化繁荣进步注入动力。我们应更加努力推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注入强大的文明滋养和精神力量。

  (作者系集美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2022年福建省教育厅“我为建设新福建献良策”统一战线专项课题《加强福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JAT22085)的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