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主办
集美区委宣传部
集美区宣传事务中心
厦门日报社
投稿邮箱:csfk@xmrb.com
在这里,诗和远方不是梦
●木语
如果去外地创业,你会选择去哪儿?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还是亲朋好友所在的某个城市?一直在路上、走过许许多多地方的一位文友,她被集美学村所吸引,入驻学村的大社创业,至今已有数年。
集美大社,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家乡,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一日,应文友之邀,我们来到她在大社的工作室。一扇黑漆木门,一对铁门环嵌在门中央,看一眼,仿佛时光倏地穿越到至少半个世纪以前。老屋古旧,然而,门侧墙壁的彩色涂鸦透露着青春气息,米色墙面上绘着灵动的花草,窗台下一只海豚雕塑调皮地顶着皮球,时尚活力让老屋飘荡起文艺的气息。
文友迎我们在木沙发上落座,然后取来一把茶壶,咕嘟咕嘟煮起了白茶,一人一杯,边饮边聊。屋内不过几十平方米,在此,竟然还拍过电影。我们好奇这个文艺小天地以何为生?总不可能天天拍电影吧。文友说:“古法茶饮、古装租售等。”
老屋坐拥一方迷你小院,墙角种着一盆翠竹,默默地诠释着“不可居无竹”的含义,在如此小院,翠竹似乎亦生暗香。打开小院绘着卡通的门,回头一看,连门带墙是一整幅涂鸦作品,须髯飘飘的诗人伫立于海边,遥望碧波万顷、鸥鹭齐飞,门框两侧如对联般赫然书写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文友道:“这里也是一个驿站,天南地北诗人的驿站。”我想不是同好,不会在此相遇。谁不希望有那么一个地方,能与知己相遇。这个地方,竟然大隐于学村里的大社,这真是一个诗意盛开的地方。
文友带我们去参观驿站的另一处门店。我们走在大社的青石板路上,路过一处红砖低矮建筑,瞧见靓丽的美少女们纷纷以此为背景拍摄美照。文友神秘地问我:“你知道从前那是什么吗?是猪圈!想不到吧?”我们哈哈大笑,估计猪圈的主人怎么也没料到,有朝一日,猪圈也会华丽变身为网红地。
大社其他老屋的墙面也十分精彩,许多墙面都有艺术涂鸦,色彩鲜艳、主题鲜明、风格各异,它们是连续三年海峡论坛创意涂鸦大赛留下的作品,出自两岸青年之手。
曾经宁静传统的大社,变身为潮流文创地,如文友这样的艺术家和创意者入驻,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专注于摄影、陶艺等,一些古厝被辟为西餐厅、咖啡厅、甜品店,别致时髦的风格与悠悠古村默契贴合,谱写着新与旧交融的动人乐章。
为何他们都选择来集美学村创业?各人或许各有理由。文友还将老母亲接了过来。在一个喜欢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陪伴最爱的亲人,将幸福落到实处——在这里,诗和远方不是梦。
我的集美故事,未完待续
●杨跃强
暑假来临,大学班级群讨论起毕业十周年聚会的事情,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在集美上大学的美好点滴,往昔流连在集大校园,游弋于集美学村的场景历历在目,让我们不禁对即将到来的聚会期待不已。
2009年新生报到,我第一次走进集大,校门口的陈嘉庚先生塑像令我印象深刻,嘉庚先生目光炯炯,挺步向前,像是在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此前,我都是在父辈口中听闻校主的故事,能在他创办的学校就读,心中难以抑制激动之情。送我前来报到的母亲,在校门口叮嘱我保重身体,继续勤勉学习,她挥手和我告别,也似和嘉庚先生致意。入学前,学校统一为新生开设了有关嘉庚精神的课程,老师们详细、系统地讲述了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爱国爱乡的故事,“诚毅”精神由此深深根植在我们心中。
我们大学修习的课程丰富多样,经常要往返于各个学院之间,漫步在集美学村,我们曾在南薰楼上眺望,于道南楼边驻足,在延平楼旁的台阶上望海,于允恭楼前的操场奔跑……移步换景间,我们领略着嘉庚瓦、燕尾脊、红砖墙、坡屋顶的魅力,这些巍峨俊秀、端庄典雅的嘉庚建筑,是我心中最美的建筑。陈嘉庚先生选择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中式传统屋顶建在西式楼上,是他自信中华民族能赶超西方,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他自强不息深情表白,也是强烈民族精神的宣示。嘉庚建筑在中外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6年,集美学村的17幢建筑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集美学村早期建筑也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嘉庚建筑在集美大学新校区矗立,如今更成为集美区众多新建中小学建筑样式的不二之选。陈嘉庚先生的乡情国思跃然建筑物之上,而后来人也在观览、思索中不断学习、继承。
大学四年,在嘉庚精神的浸润下,我认真学习,2013年毕业后,我成了集美区的一名教师。近年来,集美教育迅猛发展,一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孩子们坐在敞亮的教室里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学于斯,教于斯”,我带着孩子们去嘉庚先生的故居参观,将时光回溯百年,一起深入感受这位爱国华侨领袖的非凡人生;我们在端午时节,临于龙舟池畔,为列阵竞渡的龙舟呐喊;我们欢聚在尚大湖边,看湖光树影,鸥鹭腾飞,畅谈人生理想……一位位从集美大学走出的学子,有的继续在集美这片沃土上书写自己的故事,有的将嘉庚精神带到了五湖四海,他们都秉承着校主的谆谆教诲,将“诚毅”精神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在集美学习的莘莘学子,是幸福的;在集美工作的人们,是幸福的。
现在,我在集美已安了家,成了货真价实的“集美郎”,一路走来,嘉庚精神充盈着我学习、成长、奋斗的历程,我的集美故事,未完待续。
学村是我们永远的家
●陈静怡
我是1992年来到集美学村的,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年我在集美小学一年级得到了我人生的第一张奖状——被评为“1992-1993年优秀班干部”,而那张奖状现在依然保存在我的奖状册里。
说起集美,我们真的是满满的爱。身为数学教授的爷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来到集美学村工作了。我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级,也来到了集美,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的老家在漳州,记得那时来到集美,印象很深的是下了客车,看到一个非常高大的石牌坊,上面赫然写着“集美学村”四个大字。
记忆如同碎片一般,我记得现在的地铁站在以前是火车站;我记得以前的道路是泥土路;我记得学村进来有一排排店铺;我记得那时集美小学的北校区是儿童乐园,每天晚上吃完饭,爷爷奶奶会带我们到儿童乐园玩滑梯;我记得当时的海边没有这么多房子,倒是有很多土堆,在土堆上我们这些小伙伴烤地瓜、玩游戏;我记得那时的海边时不时停着些小渔船,调皮的我们会爬上船去玩;我记得我们偶尔会到海边抓螃蟹,小小的我们便知道什么是寄居蟹,什么是涨潮,什么是退潮;我记得小学的时光是那么美好,我们努力学习知识,在体育课奋力奔跑,我们在敬贤堂表演节目,看好看的演出……
记忆飘向从前,眼泪也已夺眶而出。时间的车轮在转动,奶奶已离去好些年,我们不断长大、成长,而集美也不断蜕变。我的高中是在老家漳州读的,高中毕业,我又考上了集美大学,回到了我启蒙成长的地方。这次,我发现学村的路变了,铺上了石板路;公交车多了,记得从前公交车不多,959路公交车穿过石鼓路驶到厦大,是我最爱的公交线路;石鼓路越来越热闹了;海边的路都修整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新。
四年大学生活很快过去,我在岛内找到了工作。后来,我结婚,有了孩子,我们的生活重心又转移到集美学村。我带着孩子参加学村的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学村组织的科普、手工活动,着实感叹学村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好。当孩子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更是让我感受到集美学村的变化,护学岗井井有条,维护交通、协调管理的志愿者认真负责地为小朋友们指挥交通,学校老师用心为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指导、护航……
我们的学村,我们的集美,我们永远的家,变化的是更加平坦的道路,更加便捷的交通,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不变的是我们学村人爱集美、爱学村、爱生活的心!
品读嘉庚建筑
●向日葵
每当我行走在集美学村,心中总会涌起一些别样的感觉,总会久久沉浸在集美学村那迷人的魅力中——嘉庚建筑的美丽,还有与嘉庚建筑相关故事的美丽。
1921年,在集美的一个小渔村,出现了一座引人注目的红房子,与平常见到的中式房屋不同,它显得新潮时髦——外墙红砖配花岗岩镶嵌,西式装饰的门楼、栏杆和窗套。这座楼名叫尚忠楼,它与左右两侧的敦书楼和诵诗楼并称为尚忠楼群。除了楼房的美丽大气,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是一所专门招收女生的师范学院——集美女子师范学院的校舍,在当时,可谓是开风气之先。而这些非凡的手笔出自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办学,先后投资兴办并亲自规划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建成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先生也被各校师生尊称为“校主”。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嘉庚建筑就是一部回响着传统文化的史诗般的音乐。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装饰元素——这些犹如看得见的音符,音符里传递的是嘉庚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允恭楼群,为五幢“一”字形排列的楼群,分别为红色嘉庚瓦的即温楼,南洋、闽南双重建筑风格的明良楼,仿美国白宫建筑的允恭楼,还有崇俭楼和克让楼,楼名取自《论语》“夫之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是南薰楼名的出处。南薰楼是嘉庚建筑的经典之作,楼顶为穹窿式钟亭,两护楼形似鸟翼,翼两端为八角亭,与主楼顶钟亭交相辉映,呈“山”字形架构,整座楼威武挺拔。
集美学村的每一幢楼都有着统一的嘉庚风格,又有着各自的特色,尤为独特的还有,嘉庚精神赋予嘉庚建筑非凡的气质、精神与灵魂。一幢幢嘉庚建筑,它们承载的往事,无不在诠释着嘉庚精神。品读一幢幢嘉庚楼,也像读一本本厚重的书,令人一读再读,回味无穷。
微风习习,龙舟池旁,集美学村,水与楼相依相傍,相得益彰。水的温润滋养着学村,学村以浓厚的文化给予水以内涵。时光慢慢流逝,水依旧,而嘉庚建筑也丝毫没有褪色,那些建筑里的故事、那些一代代传承的嘉庚精神依然熠熠发光。
杯中日月乾坤大
●洪宇轩
时隔多年,再次踏着石板路,穿过归来园北门枝繁叶茂的浓荫,步入陈嘉庚先生的故居时,我已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即将奔赴远方求学的青年。一切仿佛如昨,但内心却涌动着不同的情感。
站在陈嘉庚先生故居前,我对他充满了敬意。踏入故居,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陈嘉庚先生的年代,与这位伟人近在咫尺。故居内部陈列着他的日常用品、生平事迹和著作,这些都是他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教育、慈善事业的热爱与奉献的见证。
故居的展馆里,陈列着陈嘉庚先生生前用过的手电筒、皮带、钢笔、时钟、鞋帽、手杖雨伞等日常物品。但让我印象最深刻始终是那个烛台,五岁时见到它的第一眼,已让我铭刻在心。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烛台,只是一只倒置的、断了手柄的旧茶杯。据说,当时陈嘉庚先生家里人都劝说他把破茶杯扔掉,但陈嘉庚先生坚定地拒绝了,他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物件虽已久远,温暖依旧留存。透过杯壁,我仿佛看到他静坐于此,细细品茶,又仿佛看到他在烛光下为了集美学校的未来而运笔谋划,殚精竭虑,孜孜以求。一个普通的茶杯承载了陈嘉庚先生不平凡的一生,而他的一生也丰富了这个茶杯的意义。陈嘉庚先生用一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却把大部分财富都留给了家乡和集美学村、厦门大学。我不禁感慨: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华民族“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美德。
杯中日月乾坤大。茶杯里的日月,见证着陈嘉庚先生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历史变革中坚守信仰和坚定理想。茶杯里的清茶,象征着节俭精神,告诫我在外求学时要保持节俭,铭记传统美德;茶杯里的蜡烛,象征着奉献精神,告诉我要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为他人带去温暖与希望。
我沉浸在故居的氛围中,久久不愿离去,嘉庚先生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陈嘉庚先生永远是我心中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在踏上新的征程前,我特来故地重游,只为了再看一眼那个茶杯,它已然成为一种象征,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光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回首望去,陈嘉庚先生的故居已渐渐不在我的视线中,但嘉庚精神给我的力量却在心中奔涌。
求学路上,我一定牢记陈嘉庚先生的教诲,坚持追求真善美,踏实前行,勇往直前,不辜负青春韶华,在“生命”这一杯茶里注满对家国的情怀。让我们一同怀揣家国情怀,努力前行,让茶杯中的日月,在我们的岁月里绽放耀眼的光芒。
校歌的“神龙召唤”
●孙先明
我在集美中学度过了六年的美好时光,对集美学校校歌是天天听、经常唱,耳熟能详,但对校歌最深刻的记忆却是在上大学以后。
记得那是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上大学后第一次回家,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没想到在北京站上车的时候,居然碰到了在大连读书的高中同班同学和集美中学高中66组的王师兄,他是我们高中数学老师的儿子,也在大连读书。他乡遇故知,我们三个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热聊一路。在列车经停上海时,我们竟然还遇到了在西安上学的高中同学,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路的奇遇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四个人一路聊天,夜幕降临,看着车窗外面偶尔闪现的灯火,我们坐在温暖、明亮的车厢里,倍感温馨。不知道是谁提议,我们一起唱歌吧?我们四个人就开始唱,革命歌曲、流行歌曲,一曲接着一曲。旁边会唱的乘客也跟着我们一起唱。一时间,此起彼伏的歌声在飞驰的列车里飘荡。
唱了十几首歌以后,大家开始找歌唱。有人提议:“我们唱集美中学校歌吧?”“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圣地冠南疆……”我们高声歌唱,歌还没唱完,就听到车厢两头有人在喊:“我也是集美中学的!我也是集美中学的……”不一会儿,我们所在的车厢就又来了四五个集美中学的校友。“这么多人?我们大家一起唱校歌吧!”新来的校友齐声应好,于是,我们又齐声唱了一遍校歌。没有想到,在校歌声中,又有几位集美的校友聚拢过来,有在沈阳读书的,有在天津读书的……“你是哪一组的?你又是哪一组的?”大家开始“对暗号”。毕竟是集美中学的校友,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共同的老师和朋友,那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车厢里气氛热烈,校友们久别重逢别提有多亲热了!
这温馨的一幕,就像是校歌的“神龙召唤”,让我们这些在天南海北读书的校友齐聚一堂。尽管事情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每每回想起来,我依然心潮澎湃,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列车奇遇是校歌的“神龙召唤”,但细细想来,这应该更是我们集美学子心中深深的爱校情结吧?感恩校主陈嘉庚先生,感恩集美中学给我们良好的教育,与集美学村的情缘,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也是最美好的情缘。
【征文启事】
今年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也是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百余年来,“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校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无数青年秉承嘉庚之志,在集美学习、成长、奋斗,以实际行动践行“嘉庚精神”。为进一步凝心聚力,征文主办方诚邀广大市民朋友,通过自己的亲历或眼见耳闻的“身边人身边事”,分享发生在百年学村中的学习、成长、创业、成就故事,特别是近年来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的励志故事,为推动集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汇聚新合力。
●征文主题:“我心中的集美学村”
●征文要求:作品切合主题,观点鲜明、故事真实、情感真挚,以记叙文、散文为主,900字左右,最长不超过1200字。
●备选角度:作者围绕主题自选角度,以下角度仅供参考:1.一段集美学村的难忘往事;2.记集美学村的一位恩师(同窗学友);3.那年我回学村看变化;4.学村是我创业加油站;5.安居在学村,幸福的选择;6.在集美,台湾青年遇见人生的美好;7.与学村结缘,开启人生新航向;8.“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校训激励成长;9.学村唤你“回家看看”;10.学村最美的景观(建筑);11.学深悟透学村校训;12.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吸引天下创业者,等等。
●征文时间:2023年7月1日至9月30日。
●投稿邮箱:厦门日报城市副刊邮箱csfk@xmrb.com,请注明“百年学村征文”字样,并附上作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等。
●征文评奖:征文投稿截止后,将组织专家评出一等奖2篇,各奖励1200元;二等奖4篇,各奖励800元;三等奖6篇,各奖励500元;优秀奖10篇,各奖励200元。获奖者将获得奖金和相应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