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唐
一个人的抉择,取决于这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是他嘴上说的,而是“大我”与“小我”博弈之后的取舍。
施一公,一位留学美国的顶尖科学家,之所以成为西湖大学的创校校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抉择”。
35岁时,他成为美国常春藤高校——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终身教授;41岁时,他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后任副校长;48岁时,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一职,和一群志同道合者筚路蓝缕闯新路,开启了人生最富激情、最为疯狂的一段体验;51岁时,他投身创办的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复成立。这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民办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目的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自我突围》是施一公的第一本自传,由50多篇文章构成。通过其成长求学、留学打工、科研问鼎、师恩情缘、育才心得、西湖追梦,可以综览作者的成长、转型、蝶变历程,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志怀高远的人。贯穿全书,有一条鲜明的红线——他的身上,闪烁着理想主义之光。
诚如他在自序的第一句写道,“我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看来,理想是宇宙间最美好、最可贵、最闪耀的存在,是让生命实现价值、得以慰藉、获得无穷力量的源泉。因为心中的理想,他数度在人生志得意满时,选择“逆风飞扬”。这个“风”,是世俗世故的风、功名利禄的风。2001年,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创建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07年,他晋升为终身讲席教授,学术地位蒸蒸日上、物质待遇优渥丰厚、家庭生活幸福美满;2008年,他却选择“回家”,成为祖国巨变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2008年至2017年,他先后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副校长,率先在全国实行以国际化、流动性、竞争力为标志的准聘教师人事制度,实行教授治学、专职行政服务于学术的管理体系,使清华的生命学科实现质的飞跃。10年辉煌之际,他又选择离开清华。
理想主义者需要经受现实的淬炼,在骨感的现实中找到一条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一直奋斗。从2017年开始,他奔波于杭州和北京之间,经历过始料未及的困难,感受过前所未有的焦虑,同时收获了用言语难以描述的惊喜、激动之情和无与伦比的满足感。他把自己定义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任凭风吹雨打,不坠青云之志。他说,“西湖大学的创办是我这辈子最重大的事业”“让西湖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顶尖高校,就是自己追求理想最切实的行动”。
掩卷而思,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想,透过这本书,施一公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折射,一个时代需要的符号。唯愿施一公的理想星火,能有燎原之势,为国家育人育才蹚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