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书法广场、中华城、闽南大酒店……
这些您熟悉的地标 都是他题的字
■著名书法家沈鹏昨日辞世,享年92岁 ■两位厦门书法名家回忆与沈老交往点滴
2023-08-22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沈鹏

  沈鹏生于1931年9月,江苏江阴人,为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首批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主席、第五至八届名誉主席,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第六届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

  (据人民网)

  

沈鹏(资料图)

  文/本报记者 邬秀君

  图/受访者 提供

  (除署名外)

  昨日,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沈鹏先生去世,享年92岁。

  沈鹏与厦门颇有渊源。浅的不说,厦门众多地标景点的题字均出自这位大家之手,如厦门书法广场、中华城、闽南大酒店以及鼓浪屿国际刻字艺术馆等地标、场馆题字均出自其手。作为中国书法界的前辈,沈鹏与不少厦门书法家私交甚笃,不仅在业务上对厦门书法家进行指导帮助,同时也对厦门以及两岸书法事业颇多关心。昨晚,本报记者联系上与沈鹏相熟多年的厦门书法界代表人物陈秀卿,以及曾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求学过的现任厦门书协主席刘堆来,他们分别讲述了各自眼中的这位书界师者。

  陈秀卿:

  沈老主动要求 让我给他的诗提意见

  

沈鹏将自己写的诗一页一页翻给陈秀卿看。

  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陈秀卿的心绪仍然难以平复。她的思绪还停留在今年的5月18日,当时已经住院的沈鹏应她的要求,为在福州开展的一个女子书法活动题字。沈鹏很快将一幅遒劲有力的字寄到了陈秀卿手中。看到这幅字,陈秀卿感动得无以复加,“你很难想象一位九十多岁,正在住院的老人,为了支持书法活动,如此认真。”

  陈秀卿说,她已经记不清和沈鹏的第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了。但有一次见面的场景却让她终生难忘。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在书坛为数不多的女性书家,陈秀卿被很多人关注。当时她在福州参加一次书法活动。活动开始前,陈秀卿远远看到沈鹏,便欲上前打招呼,没想到沈鹏却先她一步,上前跟她打上招呼。“当时,他把我叫到一边,专门从兜里掏出一张小纸条。”陈秀卿说。沈鹏告诉她,这是他写的一首诗,让她提提意见。陈秀卿有点惶恐,连说“不敢不敢,我还要跟您学习呢。”那一次活动,两人交流了很多,相谈甚欢。作为前辈,沈鹏主动跟陈秀卿说:“秀卿啊,你要多跟我写信,我有空会看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鼓励。”陈秀卿说,“当年给沈鹏写信的人那么多,他却愿意主动让我跟他联系交流,愿意给我鼓励和指导,让我非常感动。”然而,陈秀卿说,后来她却很少给沈鹏写信,“作为前辈,他对我越好,我越不能去经常打扰他,把自己的业务练好才是对他最好的回馈”。

  在陈秀卿眼中,沈鹏是个非常慷慨的师长。厦门很多地标和场馆都有沈鹏的题字,其实很多都是他应陈秀卿的请求而题的。“厦门书法广场以及鼓浪屿国际刻字艺术馆都是沈老应我要求而题的。”陈秀卿说告诉记者,这些题字沈老都没收润笔费。“其实,沈老免费题字的标准是活动或者场馆需具有文化和社会价值,得是公益事业。”

  “沈老乐于提携后辈。”陈秀卿说。她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她还在位于鼓浪屿的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当老师时,有一次得知沈鹏在福州参加一个活动。她向沈鹏提出能否抽空来厦门“鼓励”一下自己的学生。没想到,沈鹏真的赶来给学生们作了指导。

  出于对陈秀卿的尊重,沈鹏在给她的书信中,经常用“女史”“女君”的称呼,这让陈秀卿非常感动。她说,她第一次见到沈老的大字隶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山路的新华书店。也许她也没想到,多年后,她与沈老结下了如此深厚的情谊。

  刘堆来:

  向老师学习 用书法回馈社会

  

沈鹏观看刘堆来的书法作品并对他进行指导。

  作为现任的厦门市书协主席,刘堆来简介的第一个信息便是:毕业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可以说,他算是沈鹏的嫡传弟子。昨日得知老师过世,刘堆来难受之余,又坦然接受——这些年来,他都在关注着自己的老师,老师什么时候住院,身体状态如何,他都第一时间关注着。刘堆来说,沈鹏是他真正意义上拜过的唯一一个老师。

  回想起第一次去沈鹏家中的情景,刘堆来历历在目。“当时我是跟几个北京书法界的朋友一起过去的。”让刘堆来印象深刻的是,沈鹏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种业界大佬的威严感,而是非常平易近人,“他对我们这些从远方来的小辈非常关心”。后来,他又有机会到沈鹏家中拜访,还带去了自己书法作品的照片,想让沈鹏指点。没想到这位老人非常有耐心,对他的作品进行了逐一点评,如何用笔、如何布局都给了详细指点。“他还建议我多看书,特别是多写一些魏碑,学习魏碑的用笔、结构,把这些都用到自己的行草中。”刘堆来回忆道。让他感动的是,当时他带去的作品比较多,交流中提到以后想把这些作品出个集子,没想到,沈鹏主动给集子题了个“刘堆来作品集”的书签。那天,刘堆来在沈鹏家待了一个下午,沈鹏对他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指导。也就是从那时起,刘堆来在心里把沈鹏当作自己的师长来尊敬和对待。后来,得知沈鹏在中国国家画院开班授课,刘堆来便赶紧报名,真正成了沈鹏的学生。“就是想当面聆听他的教诲,跟他系统学习书法知识。”刘堆来说,一年半的学习时间,在那期间,每次去北京,他都会找机会去老师家中拜访。

  作为老师,沈鹏不仅在书法业务上对刘堆来进行指导,在书协工作开展上,也给了他很多指导。2012年,刘堆来接手厦门市书协工作,担任市书协主席,甫一上任,他便去北京拜访沈老。“一见面,他就给我提了很多实用的建议。他说,协会要多发展新人,要多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成为书法人。”刘堆来回忆道。沈鹏还建议书协要多做书法惠民活动,让书法真正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要关心社会,让书法家发挥价值,多做书法慈善公益活动。“他当时跟我说,他挂钩了几个基金会,很多人请他写字会给他润笔费,这些钱他直接打给基金会做公益。”刘堆来说当时自己非常震撼。之后,刘堆来便推行书法慈善公益活动,每年元旦,市书协都在南普陀进行慈善义卖,而这都是得益于沈老的建议。

  刘堆来还说,沈老非常重视两岸交流。“他经常跟我说,要充分利用好厦门的特殊地理位置,通过书法这个纽带,做好两岸的文化交流。”刘堆来回忆道,有好几次的两岸书法交流展,沈鹏还提交了作品以示支持。

  【精彩人生】

  15岁

  发起创办文学刊物

  沈鹏,别署介居主,1931年9月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江苏江阴人。他曾先后就读于江阴城南小学(外祖父王逸旦捐资首创全县第一所小学)、南菁中学(外叔公王心农曾任校长)。

  沈鹏的名字是父亲取的,寓意是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沈鹏以草书见长,最早接触到草书要追溯到初中时期。他在读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时,被“还我河山”四个草书大字深深吸引,还特意用铅笔把它临摹了几十遍。沈鹏曾说,在中学阶段,除了文化知识,他学到最可贵的唯有爱国精神。

  沈鹏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兴趣在文艺方面。因此15岁时,他找到顾明远、薛钧陶倡议办文学刊物《曙光》,课余时间写散文,读新诗与格律诗。

  1949年,沈鹏怀揣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报考了新华社新闻干部培训班,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新闻学校录取。

  毕业后,沈鹏被分配到人民画报社工作。1951年,他又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社长室工作。这一时期的他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研读大量的美学、书论等著作,更撰写多篇评论文章,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笔杆子”。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书协”)宣告成立,沈鹏被推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他曾引用“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建议书协,建立学术自由、民主的一套机制,打开多元发展的局面。

  他强调:“我们不能不从事业的长远利益着想,为后人着想。要让后人看到我们究竟做了多少有益的事。”

  作为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沈鹏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编辑出版、教学育人、美术评论以及诗词创作等多个领域卓有成就。

  沈鹏书法精行草,善隶楷,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书学观点,如“书法是纯艺术”“书法的原创性”“书法的内容即形式”等。

  (综合人民网、中新网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