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7岁时的照片。
因父亲是军人,我七岁前在西安部队大院里生活。七岁那年,爷爷从老家山西赶来西安,把我带回老家霍州县王庄村。后来爷爷告诉我,因部队换防父亲一路要往南方走,等那边安顿好后会来接我。从城市到农村,我百般不适,幸好爷爷很疼我,我渐渐融入了农村的生活。
老家村子没有西安的高墙大院,看不见一张张挂在墙上的军事地图,听不到嘹亮的军号声,我们住的是冬暖夏凉的窑洞。每天早晨,鸟儿啁啾,鸡鸣犬吠,炊烟袅袅,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洒在门前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上,流水潺潺,波光粼粼,麦田随风起舞,金灿灿沉甸甸的麦穗,散发着麦香……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但县里非常重视教育,出资给村里办了一所小学,我的小学就是在这所龙王庙小学读的。我常和长亭、士林等同学结伴去玩,长亭玩得一手好弹弓,每次出去总会有鸟类等“战利品”收获,我们就将战利品用泥裹好,放在柴火中烧烤,津津有味地享受这顿野外大餐。放暑假时,我会和同学一起去帮大人看瓜田、看麦场,还会在收割完的麦地里顶着烈日捡拾地里留下来的麦穗,此时的我,才真正理解父亲在西安时教我念的那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时的我,每天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却根本不知一粒谷子从播种到收割再到餐桌这段历程的艰辛。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农村生活,让我品味了苦涩,养成了一辈子节俭的好习惯。1968年,我也参军了,并在厦门安了家。岁月匆匆,后来,我几次回乡。儿时的玩伴和同学陪着我一起到村里转了转,王庄村变化很大,村里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的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但看着灰蒙蒙的天空、记忆中清澈见底的小溪几近枯竭,我却高兴不起来……村干部似乎懂我的心思,说:“这几年我们只顾发展经济确实走了一些弯路,今后我们会好好补上生态这一课,留住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造福子孙后代,等再过几年你回来看看,王庄村一定会更美的。”听了这番话,我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