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家中书房阅读。(徐也 供图)
●徐也
从少年时代开始,我就盼望能拥有一间放满书籍的书房。但那个时候居住条件很差,只有一间房间,兄弟合住,不仅要做寝室,还要在里面写作业,有时候甚至连餐桌都混合在一起。如果专门为书籍做一个书架,那真是一种奢侈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居住环境开始有些改变,从鼓浪屿的华侨房屋归还政策中分到了一处新房,于是从鼓浪屿搬回到了厦门岛内。搬家的那一天,伙伴们手提肩扛,搬迁物品中还有两袋装得满满的、沉甸甸的书籍。这些书籍已经跟了我好多年,它们被从楼上搬到楼下,再从楼下搬上板车,再用板车拉往轮渡,坐着小舢板,摆渡到码头,最后上了一辆三轮车,来到新居。
我曾到过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家里,很是羡慕他有一间专门的书房,里头有一张专门用来写作的桌子,书桌后面是一排整整齐齐的书架,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刊。那里装满了他的思想和智慧,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我就在想,假如我拥有一间书房,我肯定也要做一个大大的书架,装下多年来跟随我辗转的书籍。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终于拥有更大的住房,总算可以安排做个小小书房了。这个“小书房”其实只是在客厅里面专门设计了一排书架,虽然不大,但齐刷刷地排列着我那些心爱的书籍,瞬间有了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又过了几年,我的居住条件再次改善,拥有了三房一厅,我毫不犹豫地设计了一间名副其实的书房。
我最心满意足的时候,便是看着这装得满满的书架。上面摆满了我从少年时就开始收藏的书籍报刊,有古典文学、名家诗集,还有一些电影专业的报刊杂志等。夜深人静时,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我喜欢的书,借着明亮的夜灯,让阅读伴我入眠,我甚至无法用语言形容这种惬意和快乐。
又过了几年,我又换了一套更大的住宅,却对书房没有更大的要求。数字化时代开启了新的读书生活,这个时候我有了电脑,基本上所有的图书报刊都可以在电脑上阅读和存储。电脑替代了那些沉重的书籍,尽管如此,我对过去拥有书房的满足和喜悦之情,仍挥之不去。那些书籍,我没有舍弃,依旧把它们摆在书房的架子上。我只能把目光朝向更大的空间和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