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个人吃二十斤蛏,尤其那原汁原味的活剥蛏肉滋味,让人欲罢不能。主人还想做闽南经典的海蛏丝瓜米粉汤,大家说:“免了,吃蛏真是吃撑了。”
●朱家麟
前两年,老家惠安的朋友继超送了一篮蛏子,说是老家特产,大名鼎鼎的“百崎蛏”。
在厦门湾,蛏子是继牡蛎之后的第二大类海贝,我自小吃到大。但后来这些年吃的,渐渐是鱼虾池底套养的“黑蛏”,一生不见天日,终日吃喝拉睡,肉烂味浊。和过去的蛏比较,就如吊养牡蛎和石蛎,仿佛是两个物种。
百崎蛏属缢蛏,荚小、色黄而亮,肉韧劲脆,味道清鲜,我连连称好。继超说,得机会,去当地看看、品品。我欣然说好。继超当真了,今年小暑,说蛏肥了,可有时间去蛏田看看?这正合我心。五十多年啦,未入海田踩踏,正好去温习讨海岁月。
没想到,他还邀了个朋友去拍视频,要我出镜解说。掌勺的是擅长做闽南菜的林大厨,从最家常的酱油水、插蛏、丝瓜蛏羹、蛏煎、蛏炸,到自创的海鸭蛋蛏煲,一道道精彩演绎。
也行,信口开河,从海里说到餐桌,这就有了不久前流行的一段视频。六七个人吃二十斤蛏,尤其那原汁原味的活剥蛏肉滋味,让人欲罢不能。主人还想做闽南经典的海蛏丝瓜米粉汤,大家说:“免了,吃蛏真是吃撑了。”
百崎蛏撼动了我。在满市场几乎全是黑蛏的当下,在闽南滩涂几乎都被围养各种高值水产的现时,洛阳江河口的惠安百崎,竟保有一片数千亩的天然海田,天然地生产这种缢蛏。挖蛏人说:“连播种都没有啊,每年只春头稍平整一下蛏田,就靠它自己生了。”
福建人养蛏,最认真的是连江百胜。百胜养蛏,除了整套育种耕耘作业程序,还保有一种独特养法——盘种蛏。立春播苗,春分后挖起种苗,移往低潮蛏田种,故称盘种。盘种蛏同样在八月收成,吃过了两处营养,自然肥美,产量多出数成。
蛏子的食旬——最肥满美味的时间,自北向南推迟。鸭绿江口的丹东,从秋天到翌年二月。著名的宁波长街蛏子,四五月最好,当地渔谚说:“八月蛏瘦得剩根筋。”温州人则说:“七月稻黄蛏子肥。”往南闽东,如聂璜《海错图》所记,“获稻时则瘦而腹腐”。及至闽南,它美在盛暑,九月吐浆后,蛏肉瘪瘦,鲜味大减。
不过,若要质脆味鲜,老吃货会提前一个月下手。那时,蛏子初长成,尚未灌浆肥肚,筋肉结实。这道理如吃蟹,肥美端在八九分,到九分半成熟,膏香而肉朽。熊掌与鱼,唯可一选也。
福建其实还有两种好吃的蛏子。一种是尖刀蛏,也叫剑蛏,壳色淡黄滑亮,比缢蛏扁平,肉味最是细腻。它是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种,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广泛分布,但以霞浦县福宁湾产量大。龙宫画师聂璜诗意漫天地歌颂它,“长剑倚天,日日争明;余光落海,化为小蛏。”另一种是独脚蛏,外形如缢蛏,唯两支水管联合如一,壳薄如纸,壳上无明显生长纹,玲珑剔透。一百多年前完成的中国海洋生物里程碑著作《海错百一录》里,撰写者郭柏苍说:“独脚蛏,味美于蛏而小,头只一巾,故呼独脚。”
1973年,江苏太湖、高邮湖贝类调查时,在我国首次发现淡水蛏,并鉴定为新种, 之后深圳河、杭嘉湖水域和微山湖迭有发现。2006年,科学家在闽江口发现了缢蛏新种近江蛏,它更适应低盐水域,生长更快。
独脚蛏与它们形态不同,两支水管在外观上合为一支,癖好也诡异,只生长在闽江支流淘江的几个河段,并且只在崩岸硬地挖穴。我猜测它是在闽江口逐渐适应低盐水演进的,1979年被确认为世界新物种。单脚蛏在上世纪盛产期,日产量数百斤,誉满闽中,如今只有养殖的了。
今年夏天我想再品一下独脚蛏的滋味,交代福州朋友帮我找,他天天到市场,屡觅无获。我才问福州吃货领袖马语,他发动馆店老板帮我找了三天,回话说,过季了。
我也问继超,百崎蛏还能应市多久,他说前后就一个来月,再几天就没了——口福,有时真得靠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