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台风“苏拉”两次登陆广东,并逐步减弱。随着其逐步远去,我市昨日风雨减弱,但“苏拉”诡异的路径仍受到大量市民网友关注讨论。
实际上,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上路径诡异、影响令人深刻的台风不少:它们或三台共舞,或独自兜圈子,或影响深入内陆,或由飓风转为台风;不仅是今年,其实过去也有类似的怪台风……厦门是受台风影响较多的城市,防台抗灾,常常要紧密追踪台风的路径。本期《新知》,记者就为您盘点释疑这些怪台风及台风路径形成之谜。
文/本报记者 朱道衡 通讯员 汤珺琳 刘珏
【卡努】
猛拐弯后
走出“之”字形
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路径同样诡异。7月28日凌晨,“卡努”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直扑闽浙沿海。然而,就在即将登陆闽浙时,它却放慢了脚步。8月4日,“卡努”在浙江南部近海海面“转身”,转向东偏北方向移动,突然猛拐弯,让网友惊呼“沿海好像有高墙阻止台风前进”。
其实,“卡努”突然拐弯受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等综合因素影响。之前,“卡努”位于副热带高压南侧,所以一路西行。但8月4日至5日,副热带高压受一些因素影响而减弱、断裂,“卡努”北上通道打通,最终拐弯沿东北方向移动。
就在人们以为“卡努”将一头扎向太平洋深处,8月7日至8日,它又拐弯了。台风东侧的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卡努”被引导气流影响,逐步转向偏西北方向移动,最终其路径呈现“之”字形。
此外,一般台风“寿命”在6天-7天,“卡努”存在了16天,“寿命”较长。
【苏拉】
一边兜圈
一边增加强度
8月24日下午2时,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在菲律宾马尼拉北偏东洋面上诞生,引发关注。
“苏拉”路径诡异——起初在菲律宾吕宋岛东部近海上“兜圈”:它先向北缓慢移动,而后折向南,最后再转向北移动,直到8月29日至30日前后才完成“画圈圈”,扑向我国。
“苏拉”兜圈期间,逐渐成长增强,又得到西南季风水汽供应,8月29日17时,“苏拉”成长为超强台风,强度堪比“杜苏芮”的巅峰强度。
气象专家解释,“苏拉”被副热带高压包裹,所以引导其前行的气流较弱,因而路径比较怪异。关于“苏拉”路径,中央气象台此前称,预报显示,“苏拉”很可能沿着广东海岸线一路前行,堪称“描边大师”。
【杜苏芮】
被网友比作
几何老师
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不仅影响大,路线也耐人寻味。如上图所示,从7月26日早8时到27日上午,“杜苏芮”拐出了三个接近直角的急转弯,路径不断调整,网友也称它好像“几何老师”。
总的来说,当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带状且强度稳定,其南侧的台风只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路径就会相对比较稳定,始终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向西移动。而一旦副热带高压强度不强,距离台风较远,控制减弱,冷空气、季风、大陆高压等都可能对台风产生影响。在多方“拉扯”下,台风的路径就会有多种摇摆变化。
【点击】
还有这些怪台风
●1986年台风“韦恩”
从8月16日到9月6日两次加强和减弱,三次180°转向,其路径之错综复杂堪称“奇葩路径的鼻祖”,整整走了21天,路径不停“打圈”。
●1991年台风“耐特”
多次大幅转向,路径可以说是奇葩界的“王者”。
●2012年台风“天秤”
受另一个台风“布拉万”影响,逆时针转了一圈。
●2018年台风“艾云尼”
登陆湛江后才有名字,在琼州海峡打个圈,画出一条“红领巾”。
●2018年台风“贝碧嘉”
在我国沿海三次登陆,在近海回旋超过两圈。
据“广东天气”微信公众号
图为1986年台风“韦恩”,路径错综复杂,堪称台风“奇葩路径的鼻祖”。
(图/“广东天气”微信公众号)
【怪台风背后有这些效应】
双台风效应
让“苏拉”后期路径难以预测
人们关注路径诡异台风的同时,最近也常被“三台共舞”“双台共舞”等吸引。近期,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常常扎堆出现。8月28日,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生成,与第9号台风“苏拉”以及对我国无影响的第10号台风“达维”,共同在洋面上形成“三台共舞”局面。
8月29日,“达维”停编,只剩下“苏拉”和“海葵”上演“二人转”。然而,这种局面只维持了大概1天。8月30日,今年第12号台风“鸿雁” 生成,西北太平洋上再次“三台共舞”。气象专家表示,近年来“组队出行”的台风较为常见,2021年甚至出现了三组“三台共舞”。
简单来说,当两个台风相距1000公里至1500公里乃至更近距离时,它们的旋转路径会受彼此影响,呈现出接近甚至合并的趋势。
气象专家解释,一般来说,双台风效应是两个热带气旋绕着共同中心旋转。但是,旋转过程也可能千变万化。可能是其中一个热带气旋完全支配另一个的移动方向;也可能是两个热带气旋互相排斥;还可能是一个跟随另一个移动。因此,每当产生“双台风效应”时,预测热带气旋的路径往往变得十分困难。此前“苏拉”路径难以琢磨正是如此,这已成为许多气象专家的共识。
列车效应
“杜苏芮”后面跟着“小尾巴”深入京津冀
“苏拉”和“卡努”虽然走位奇葩,但若论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对厦门影响最大的台风,非“杜苏芮”莫属。7月21日,作为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随后奔向闽南沿海而来,一路增强为超强台风级。
7月28日上午“杜苏芮”携狂风暴雨,以强台风级别登陆晋江沿海,成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之一,甚至深入内陆,影响直达我国北方,造成京津冀地区长期强降雨。
“杜苏芮”影响为何能深入内陆,气象专家解释,这是因为“杜苏芮”后面还跟着“小尾巴”,其尾流呈“列车效应”,会带来强降水。“列车效应”就是一连串的降水云团先后影响同一个地方,就像列车的不同车厢,先后经过了同一个铁轨一样。所以云团多了,“力量”就大了,会导致同一个地方出现持续强降水。一般来说,在台风的右后侧往往有这样一条长长的“尾流”云系,像“列车”一样不停地送来雨水。
狭管效应
漳州沿海离台风中心更近 风力却更小
8月30日,台风“苏拉”进入24小时警戒线,厦门乃至福建全省沿海风力增强:平潭到厦门沿海地区已出现7级-8级平均风、9级-10级最大阵风,漳州地区沿海出现5级-6级平均风、6-7级最大阵风。
自然有人好奇,漳州沿海地区距离“苏拉”中心更近,风力为啥更小?气象专家解释,这是由于“狭管效应”影响。一般液体在管中流动时,经过狭窄处流速会加快。气流在地面经过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台湾海峡就是这样的地形峡谷,具有独特的“狭管效应”。气象专家介绍,我省中部沿海距离台湾岛最近,受到“狭管效应”影响最明显,因此风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