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光电董事长李凌
不忘初芯的追光者
二十多年来,李凌带着三优光电一路创新 企业的核心技术覆盖芯片和光器件、组件的设计
2023-09-04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三优光电生产车间。

  

三优光电产业园封顶。

  【人物名片】

  李凌,三优光电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系传感专业,历任副研究员、教研室主任;在厦门大学获得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学位,曾任校办副主任。

  【我的创业故事】

  业内常把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喻作“从‘书架’到‘货架’”,三优光电创始人、董事长李凌和团队就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走上“货架”,服务于消费者。二十多年来,他们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故事。尽管已过古稀之年,但李凌依然奔忙着,她说,创新这件事,我还没干够。

  2001 “五十知天命,我才刚开始”

  在知天命的年纪创业

  我们想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三优光电创立于2001年。那一年,我刚过五旬,丈夫也刚退休,几位厦门大学物理系研究半导体的老师找到我们,说想一块儿合作,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毫不犹豫地,我就答应了。这和我的经历有关:我是做高等教育管理出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工作过,也曾在央企历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投身创业,正好圆我的一个梦。五十知天命,对于我来说,“为科技创新做点事”才刚开始。

  创业之初,LED行业很火爆,有人建议我们往LED芯片方向发展,但考察了市场后,我们坚定地把光通信作为研究方向,专注激光器和探测器——前者功能是发光,把电信号变成光信号;后者是接收光,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

  这里有一个故事值得说道。2002年,我报了一个团,到美国参加国际性的光电行业展会。展会为期四天,展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行业前沿信息,我决定“脱团”,将回国时间推迟七天。通过展会,我结识了多位优秀的从业者,后来我们做的碳化硅紫外探测器就与这次经历有关。

  2004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

  国内尚未启动光纤到户

  我们就已经瞄准这一领域

  说起来,我们公司有点生不逢时,才成立没多久就遇上互联网泡沫,光通信行业进入了低谷期。怎么办?得先解决生存问题。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把房子卖了给员工发工资。

  虽然是行业低谷期,但我们并没有就此退缩。当时,国际上开始兴起光纤到户,日本在这方面占据领先优势。我们决定瞄准光纤到户器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搞创新。对此,公司内部也有争议,毕竟那时候国内尚未启动光纤到户,甚至有专家说“你三优光电都还不会走呢,就想着跑”,但公司管理团队的态度很坚决:创新就要做跨越式、前瞻式的创新,等到大家都开始做了,就没有再开发的价值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公司聚力攻关,研制出高性价比的单纤双向光模块,2005年,我们就成功接到了日本的订单,成为国内最早的光纤到户产品供应商。当看到工厂开足马力的场景,公司上下都为之振奋。

  现在回想起来,企业初创期的我们,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气神,“外国能做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做?”科技创新,需要抓住机遇,做差异化的创新,要把中国制造的劲儿拿出来。也正是靠着这股劲儿,我们创造了多个业内领先,并凭借着一个个产品稳扎稳打,在行业立足。

  2012 “有两步棋走对了”

  引进人才和自动化产线

  我们专注研发智造

  创业如下棋,风云变幻。在三优光电的成长期,我们有两步棋走对了,一是不惜花大力气引进顶尖人才,2008年,福建省大力培育微波产业链,我们引进了福建省第一批创新领先人才蒋文斌博士,在这位专家的带领下,公司用时4年,在2012年实现了产业化,拿到了北美市场的订单,成为国内VCSEL领域第一个实现规模量产的公司。直到今天,三优光电在VCSEL这一细分市场依然遥遥领先。

  二是引进自动化产线,成为福建省的单项制造冠军。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对接到一家台企,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其自动化产线引进来,逐步建立自己的自动化产线。在自动化领域先行一步,成就了今天公司的智能制造和精益生产,一个典例是,我们的VCSEL激光器出货量每年超过1亿。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不单是把技术转化为产品,更重要的是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规模量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做科技企业,既要有研发平台,也要有智能制造平台,把这两个平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如今,三优光电确立了以数据通信产品为龙头、传感应用及芯片封装技术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建立了技术领先的芯片封测设计平台、高速光收发波分复用器件封测设计平台等八个平台,核心技术从芯片到光器件、组件的设计均有覆盖。

  2023 “创新不是盲目的”

  研发成果实现落地转化

  我们的优势就是自主创新

  许多人知道三优,是在抗击新冠疫情时期。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额温枪成了紧俏物。关键时刻,公司紧急启动测温传感器生产线,配合上游企业产能生产,日产量从2万个增长到12万个。

  为什么我们能迅速行动,为抗击新冠、复工复学贡献力量,答案就是自主创新。早在数年前,三优光电就与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合作,自主研发测温传感器。我们重视产学研结合,到目前为止,三优光电在国家立项的20多项科研成果均已通过验收并实现产业化。

  今年7月,位于同翔高新城的三优光电产业园顺利封顶。产业园将新建18条产线,我们将把前期研发成果和在研项目,通过产业园的重点实验室、中试产线、全智能产线实现落地转化。

  我们也计划紧跟厦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通过芯片、器件、光模块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做国产芯片的助推器。多年的创业实践告诉我们,创新不是盲目的,必须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紧跟城市产业布局,从需求端出发,驱动研发端,与当地产业链联动,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创业金语】

  ●创业二十多年,虽然没有大富大贵,没有轰轰烈烈,但是我挺知足,这一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些成绩,也对得起投资者。

  ●当初我们卖了房子干企业,有人说你把房子在高点卖了也能挣这钱,你不觉得自己亏吗?我不这么想,我觉得,这个时代不能总想着“钱生钱”的事,要弘扬和培育企业家精神。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战胜艰难险阻,创造非凡奇迹。我想,做企业也是一样,要专注,并持之以恒,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口述/李凌

  整理/本报记者 林露虹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