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宾馆改造提升:
在变与不变中浓缩时光味道
这座厦门最老牌的酒店将打造“文化体验型酒店”更好地展示城市文化记忆
2023-10-13 00:00来源:厦门日报

 

 鹭江宾馆矗立在中山路步行街靠海一端、直面鹭江。图为鹭江宾馆流光溢彩的夜景。 (本报资料图)

2023年

 

1959年

  资料图

  鹭江宾馆当时还叫“鹭江大厦”,现在已是厦门最老牌、最具代表性的酒店。

  

鹭江宾馆的整体格局像是一把打开的扇子。 (手绘/张平原)

  

▲市民在鹭江宾馆六楼餐厅用餐。

  前不久,厦门鹭江宾馆暂停营业,启动为期10个月的改造提升。

  这已经是鹭江宾馆自1985年开业后进行的第六次改造提升,也是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

  鹭江宾馆,是厦门最老牌、最具代表性的酒店,它矗立在中山路步行街靠海一端、直面鹭江,眺望鼓浪屿,本身就是一景,是城市地标、文化地标、来厦打卡点,特别是在海外华侨华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此外,鹭江宾馆还是特区改革开放的产物,此次改造提升,也有“改革再出发”的意味。如今,鹭江宾馆的母公司厦门旅游集团,已整体划入厦门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定位为“市属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投资运营集团”。

  厦门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表示,将在市岛内大提升指挥部、思明区、市文旅局的支持下,以担当创新突破,顺应时代浪潮,赓续时光味道,续写鹭江宾馆的历史文化传奇。

  本版文/本报记者 徐景明 邬秀君 蔡绵绵

  本版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

  A

  骨架在变

  嘉庚风格建筑外观不变

  这是一次“大改”。

  鹭江宾馆提供的改造方案显示,10个月工期,其中楼宇加固工期就达5个月——这主要是因为其建筑结构为1958年建设,至今已超过50年的安全设计使用年限,根据相关规定,必须进行安全鉴定并加固。

  不过,这次“大改”,完全不涉及建筑物外观,因其已是厦门标志性历史风貌建筑。

  放置在酒店房间内的《风从鹭江来》一书中,这样写道:“1958年,陈嘉庚觉得厦门缺乏一个像样的能够接待归侨与宾客的场所,于是写了一封申请报告给周恩来总理,得到批准……设计师杨器章根据陈嘉庚的意见,设计出一栋中西合璧的嘉庚风格建筑。”

  鹭江宾馆的整体格局,分为三部分,像是一把打开的扇子,今日看来也很有设计感,让更多房间拥有直看鼓浪屿的最佳视角;这把“扇子”矗立于此,是依靠数百根粗长的松木打入滩涂地。书中写道:“当年建设时,现场的技术领导班子大多是厦大土木工程系的专家……这些参加过战斗、建设过海堤的英雄们历时三年建成了当时厦门的第一高楼。”

  白石基、红砖墙、琉璃瓦、巨柱飞檐、雕花阳台……鹭江宾馆是陈嘉庚最后一次亲自指挥建造的嘉庚风格建筑,外观细节已近美学极致。即便从经营角度考虑,外观也不能动,这早有“实践”证明。鹭江宾馆的一位领导回忆,20世纪90年代末,鹭江宾馆一次改造提升时,日晒雨淋的红砖有些褪色,便在其上刷红色涂料翻新,用黑色涂料勾画出砖缝。“看起来确实很新,但少了历史感。后来再次改造提升,第一件事就是把涂料清洗掉,修旧如旧。”他说。

  时间,是鹭江宾馆的朋友,让它浸染时光的味道,成为一个记忆符号。

  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参与主导鹭江宾馆的改造。“鹭江宾馆地理位置佳、服务质量好,侨胞口口相传,也为厦门城市旅游做了很好的宣传,让更多人想来厦门。”他说,从文化记忆传承角度看,鹭江宾馆在外观上已足够经典,是它自身最大的特色。

  B

  市场在变

  注重文化体验的初心不变

  那么,10个月的改造提升,到底变了什么?不如这样回答——所有改变,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城市的文化。

  鹭江两岸百年风华、多维文化融入光阴故事,从一家酒店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这使此次的设计目标仅有一个:打造厦门最好的“文化体验型酒店”。

  “嘉庚建筑、花砖、彩玻,这些文化艺术方面的叙事,是鹭江宾馆的强项。”设计团队负责人说,“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当前消费市场对酒店产品的主流需求,将这些文化艺术以更好的方式表达。”

  另外,骑楼、茶艺、藤编、陶瓷、戏曲……这些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要素,或将出现在这次改造中。

  举例来说,未来鹭江宾馆一楼大堂,将大量采用中式对称设计,色调稳重,配以自然光影运用,突出舒适、优雅、奢华等要素。比如,大堂一侧将设置“一九五八”钢琴艺术长廊。

  最大的变化,当属一楼从原有的“一门进出”,变成“四面八方”的开放式酒店。“这次改造,宾馆后面的海后路部分公房一并整体打造,我们将采用酒店+文化商业的思路,做整体规划与联动提升,在带动商业价值提升的同时,将宾馆变为住-食-赏-玩-购的城市文化探索型建筑遗产酒店综合体。”该负责人说。

  另外,鹭江宾馆的房间数量变少,增大的房间面积契合需求,有利于提升服务档次。

  厦门文史研究者、老厦门人李世伟认为,鹭江宾馆“江湖地位”较高,但是面对时代发展以及行业竞争,它应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多从文化上做文章。“就是要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用好现有文化资源,多了解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他说。

  C

  潮流在变

  舌尖上的古早味不变

  作为我省第一家合资酒店,鹭江宾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堪称“潮”地标,厦门第一家酒吧、第一家夜总会(蟾宫音乐茶座、莲花厅夜总会),总是聚集着年轻人。

  不过,娱乐总会迭代,美食却能抓住人心。

  9月23日上午11点,鹭江宾馆7层茶餐厅,一位女士正在等待茶点打包。“都是常客,听说要暂停营业,再来尝尝。”服务员说,茶餐厅保持联系的老常客有9000多人,这几天生意火爆,座位难排,选择打包的人不少。

  高薪引入香港厨师,开办茶餐厅,鹭江宾馆不算最早,但其走了一条最能稳定客户群的路线——把闽南传统小吃加入菜单,并坚持几十年不变的“古早味”。

  因此,常客是茶餐厅的主力客户。“一位老人,不幸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偶尔认不出自己的亲人,但还认得这栋楼、这里的味道,隔三岔五来店里。”一位服务人员说。

  另外,每隔一段时间,鹭江宾馆就会外派厨师团队,走访全国各地的酒店试菜学艺,吸纳各家所长。经营数据显示,鹭江宾馆餐饮收入超过客房收入,业内少见。

  在这一轮的改造提升中,“舌尖上的味道”不变。宾馆相关负责人说,改造期间,厨师团队将暂时至鹭江佲家酒店操持,完成改造后,鹭江宾馆将继续坚持“做厦门人进得来、热爱的酒店,有家乡味的酒店”。

  另外,此轮改造还将通过招商合作,打出更多的“美食牌”:“兰”中餐厅、“屿”时尚餐厅、顶楼海景餐厅、沿海临街餐厅……

  “宾馆在饮食文化上,还要多突出对台和对侨特色,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既具有自己的特色,又能适应行业以及时代变化,立于不败之地。”彭一万建议。

  D

  时代在变

  宾至如归的人情味不变

  9月19日,鹭江宾馆此次歇业前,特地邀请了退休的70多名老员工在茶餐厅用餐。许多人提前两个小时到场,坐在一起聊得火热。“每年都会请我们回来聚聚,很感谢鹭江宾馆这么多年还记得我。”一位80多岁的老员工说。

  2015年1月,鹭江宾馆30年大庆,主持人宣读30年在职员工的名单,洗碗工、客房服务员……她念着念着热泪盈眶。站在台上的他们,捧着“忠诚奖”奖杯发表感言,有人普通话不太流利,但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在微笑。

  “每位在鹭江宾馆工作过的员工,都当这里是自己的家,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共同努力去维护好口碑。”鹭江宾馆一位管理人员说。

  几十年如一日,让服务沉淀出人情味,令太多人难忘。

  比如,一位菲律宾老华侨,几乎每年春节都要来鹭江宾馆住上一段,还会给总经理朗诵他给鹭江宾馆写的诗。“和顾客交朋友,这一点,不会变。”

  还有一次,鹭江宾馆曾主动承担一名解放厦门老船工回厦之旅的全部接待任务。“这种感恩之情,是一种承诺:我们将从他们手中接过时代‘接力棒’,继往开来。”鹭江宾馆一位退休干部说。

  一如画家刘海粟为鹭江宾馆所题的“宾至如归”,正是这里的待客之道:再先进的设备,也有过时的一天,唯有感情最打动人。

  10个月的改造之后,鹭江宾馆将再次揭开面纱,开门迎客。那些“变与不变”的答案,将留给宾客们去探索、回答。

  【记者手记】

  续写传奇

  从最初的国际旅行社、鹭江大厦,再到第二招待所、改革开放后的鹭江宾馆,这栋嘉庚式建筑物,传奇故事很多。

  彭一万说,鹭江宾馆的开业运营,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代表性事件。1983年的秋天,当合资方签订合作改造、经营合同时,全国可参考的案例仅有北京建国饭店。鹭江宾馆竣工后,不仅各类“高大上”设备令大家新奇、震撼,更重要的是,它冲破了思想上的“罗网”。

  如今,鹭江宾馆启动新一轮改造,也无异于其在新时代的一次改革再出发,创新突破仍是此次工作的抓手。

  按照计划,鹭江宾馆将于明年暑期前完成改造,揭开面纱,探索老牌酒店的新时代发展新路,定将再次吸引人们的目光。有人认为,情感,正是鹭江宾馆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再出发的基石。在此之上,个性化、精品化以及更具人情味的服务,给顾客带来印象深刻的体验感,这个“着力点”,不会变。

  鹭江宾馆

  将于明年完成改造

  

鹭江宾馆大堂初步设计图。(鹭江宾馆 供图)

  ●一楼从原有的“一门进出”变成“四面八方”的开放式酒店

  ●大堂一侧将设置“一九五八”钢琴艺术长廊

  ●采用酒店+文化商业的思路,将宾馆变为住-食-赏-玩-购的城市文化探索型建筑遗产酒店综合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