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百姓身边的好医生
卫生人才肖乃安扎根同安,助力厦门市第三医院加快发展
2023-10-16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名片】

  肖乃安,1982年出生,河南商城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神经病学博士,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现任厦门市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病、头痛、脑血管病、神经心理疾病及神经变性性疾病的诊治及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SCI论文20余篇,其中中科院1区以上5篇。

  工作中的肖乃安。(通讯员 夏海滨 摄)

  本报记者 林健华

  通讯员 郑素描 周玮

  肖乃安的办公室里最不缺贡糖。听说他爱吃甜食,很多患者看完病,总要再跑一趟医院来送糖,就是为了告诉肖乃安:你是个好医生。

  去年初,同安区出台高层次卫生人才政策,当时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肖乃安,作为高级坐诊专家柔性引进到厦门市第三医院(简称“三院”),每周到同安坐诊一次。去年10月,他正式调任三院副院长,作为紧缺人才全职引进,在同安扎下根来。

  肖乃安从医17年,在同安这一年多格外甜。“过去接触的病人比较公事公办,就只是看病,但同安的病人一旦认可你,就会像对自家人那样对待你,有好东西都会想着你。”他说,一开始是被同安人才土壤吸引,在同安区主动、周到的人才服务中安顿下来,最终因归属感而留下。

  “我把这种投诉当作很光荣的事”

  来到同安不久,肖乃安在三院门口遇到了老患者柯先生,60多岁的柯先生竟一下子大哭起来。柯先生患有精神障碍,多年来看病只认肖医生,但肖乃安调任后,就不知道去哪找他了。

  肖乃安这才知道,过去这些年,同安人柯先生每次进岛求医都要坐公交车约3小时,还常常走错路。柯先生高兴地说,现在好了,肖医生就在家门口了。

  激动的柯先生,在三院当场做起“宣传员”,逢人就夸肖医生。这让肖乃安有些心疼,也有些难为情,但更多的是自豪。

  自从在原医院停诊后,肖乃安时不时在12345平台上接到因误解而带来的投诉,他不得不在去年11月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各位亲朋好友,我已经调动工作去厦门市第三医院了,所以不可能在第一医院挂到我的号,不要再投诉我停诊了。”

  因为停诊而被投诉,从另一个层面讲,难道不是病人对医生最大的认可吗?私下里,肖乃安说:“我把这种投诉当作很光荣的事。”

  不过,一位医生医术再好,能挽救的人也是有限的。在坐诊之余,肖乃安抓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件事——一方面把科研项目带进三院,一方面把团队带向院外学习,立足专业特长投入学科建设。今年,三院神经内科入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在三院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大事。

  “这么做对病人比较好,那就该这么做”

  国庆假期,一名没有明显外伤的车祸病人上了120急救车,车上的三院医护人员却发现不对劲——从生命体征判断,初步怀疑其主动脉夹层破裂,有猝死风险。

  这个信息立即传回三院,上演一场“生死时速”。等病人抵达医院,手术室就已备好,“一点都没耽误,生命体征很快就稳住了。”肖乃安说,这名病人现在已经能吃饭、能交流。

  这套“上车即入院”的模式,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以前,病人被急救车就近分配到医院后,才能请当值医生诊断救治。而现在,在三院分管的区域,一上救护车就能得到诊治,并随时协调院内人员和设备。

  这得益于三院今年6月率先全市应用“院前急救系统”。“一个现代化医院,不能以人管人,必须要用制度管理人。”作为副院长的肖乃安说,优化流程、建立制度往往不需要太多成本,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年多来,他牵头梳理了近40项可执行的新制度,意图让三院从底子焕发新生。

  其实,在从医之初,肖乃安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事管理。他坦言,相比科研和临床,管理是自己的弱项。怎么做好管理,一直是他心头大事。但有一点,他坚信,建章立制与治病救人的出发点是相同的——“这么做对病人比较好,那就该这么做”。

  今年,在全面梳理优化医院制度基础上,三院将再引进20余名人才,加强医务队伍力量。据悉,去年以来,同安区全面完善高层次卫生人才政策,卫生人才工作补贴提高至100万元,已全职引进博士专家学科带头人2名、柔性专家34名,新招录硕博士30余名,创历史新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