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江沈在看《厦门日报》。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玉榕 实习生 金璨
一份报纸,成了架通父与子两代人心灵的桥梁——父亲蔡江沈是翔安区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还是《厦门日报》的老通讯员,10多年来坚持为报社投稿、提供线索;儿子蔡博恩也是“小报迷”,即便吃饭时也“报不离手”,到外地读大学后,他仍坚持读日报,关注厦门动态。
父亲:
十多年来坚持投稿
在日报发表超1500篇文章
2007年,27岁的蔡江沈首次给《厦门日报》投稿,那时他是翔安区的一名基层干部,负责扶持青年创业项目。为了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他想出了好法子:年轻人努力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可以通过《厦门日报》的宣传,让更多人关注,并加入创业队伍。
突然拿起“笔杆子”,对当时的蔡江沈来说,充满了挑战。起初,蔡江沈像记“流水账”一样完成稿件,并信心满满地投给报社。稿件见报后,他却发现被改得“面目全非”。“除了名字以外,完全看不出我写的痕迹。”提起往事,蔡江沈脸上闪过一丝羞涩。
那次投稿经历,让他见识到《厦门日报》的新闻影响力。文章见报后,给不少参与创业的青年带来鼓舞。其中一个年轻人很早就在报刊亭门口等着,报刊亭一营业,他便买走了80多份报纸。蔡江沈说,报道之后,他负责的扶持青年创业项目进展得更加顺利了。正是这次经历使他下定决心,以后要继续给《厦门日报》投稿。
蔡江沈意识到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待提升后,便开始加强学习,通过看报、向记者请教等方式,不断锤炼自己的写稿能力。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坚持给报社投稿,文章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涉及翔安区的经济、产业、教育、医疗、民生等多个方面。
从2007年到2023年,在《厦门日报》平台上,已经发表了超过1500篇蔡江沈署名的文章。这些作品,不仅见证着蔡江沈文字能力的提升,也记录着翔安区的发展。
儿子:
打小“报不离手”
异地求学仍在坚持
父亲的读报习惯,儿子蔡博恩耳濡目染,也成了日报的“小粉丝”。“我也与这份报纸有着不解之缘,我是在《厦门日报》的陪伴下长大的!” 蔡博恩说。
蔡博恩出生于2005年。从出生起,家里就订阅着《厦门日报》。他不到3岁时还上过报纸,那次父亲带他参加翔安区组织的国庆活动,本报摄影记者拍下了小博恩的可爱脸庞,并将照片刊登在《厦门日报》上,这成为他们家的一份珍贵回忆。“这份报纸,我们保留至今。”蔡博恩说。
蔡博恩小时候,还不识字的他就喜欢看报纸上的新闻图片,慢慢长大后,看报就成了他的一种习惯,看得入迷时还会边吃饭边看。为了让家人“不争抢读报”,蔡江沈每年都会给家里订两份《厦门日报》,书桌、餐桌、客厅、卧室……到处都放着报纸,家人随时可以拿报、读报,家中充满了报纸的油墨香。“儿子也会读到我写的文章,不过我推荐儿子多看一些其他的报道。”蔡江沈说,儿子在小学初中阶段每天都看报,不断积累,到了高中,他的写作能力有了质的提升,还会用辩证视角阐述和看待问题。在他看来,正是《厦门日报》培养和提高了儿子的写作能力。
“我现在会通过《厦门日报》新媒体平台看电子版报纸,关注厦门的一点一滴。”如今,蔡博恩正在南京读大学,看《厦门日报》依旧是他不变的习惯。
【相关】
“十佳读者代表”
征集评选启动
我们将继续征集评选一批“十佳读者代表”,感谢大家日日年年的支持与同行。如果您或您的亲朋好友是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的资深读者、优秀拍客、铁杆粉丝、热心撰稿人等,欢迎您踊跃自荐或推荐,欢迎来分享与厦门日报社的故事与情缘。
自荐推荐标准
●长期关注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新媒体,或与厦门日报社旗下媒体、新媒体之间有特别动人的故事。
●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无不良记录。
请您在自荐或推荐时参考评选标准,并留下姓名、电话、性别、年龄、职业,以及与厦门日报社的情缘故事等详细信息。
欢迎您拨打本报热线968820,或通过新浪微博“@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厦门日报”留言自荐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