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听 可看 可感 这样探海太赞了
我市大力推动海洋文化建设,增强市民海洋意识
2023-10-19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工作人员放流鱼苗。(资料图/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开展的海洋文化嘉年华活动,吸引许多小朋友参加。(资料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李心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的发展与海洋密不可分,厦门的历史就是一座城市耕波犁浪的动人诗篇。海洋文化对于厦门人来说尤其珍贵,它宛如一颗绵延不息的蓝色火种,串联起海的儿女——厦门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近年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立足本地特色,多措并举,积极挖掘与传承海洋文化,持续增强市民海洋意识,全面推进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

  追溯往昔

  探寻海洋情缘

  海是厦门的底色,从宋代开始的牡蛎、花蛤养殖,到鸦片战争被迫开放通商,再到改革开放成立经济特区,厦门形成了深厚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和繁荣兴旺的海洋商贸文化。海,见证了爱拼会赢的闽南人闯荡四方的足迹,海内外留下了许多来自厦门的海洋印记。

  探寻厦门的海洋文化,也是在追溯厦门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为了深挖海洋文化内涵,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集中展示优秀的海洋文化成果,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的支持下,厦门大学、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举办首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并作为2021年厦门国际海洋周的重磅活动推出。2022年11月,第二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在厦大举办,在开幕式上发布了2022年度海洋文化蓝皮书。

  作为海洋文化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论坛凭借厦门大学等在厦高校院所涉海历史研究的独特优势,为建设与海洋强国相适应的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智慧。

  在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海洋文化特别是闽南海洋文化展开探讨,厦门海洋地位的兴起,厦门作为通商口岸的历史变化、闽南文人的海洋精神……一系列与本土相关的话题,不仅在学者心中,也在大众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立足当下 丰富海洋文化体验

  在厦门,海洋文化可听、可看、可感,它以不同的形态萦绕在市民身边。

  每逢周末,厦门市民可以去这些地方丰富自己的海洋知识:在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厦门海洋经济公共服务中心,了解厦门海洋科技发展成就;在海洋三所鲸豚展馆,参观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灰鲸标本;在鼓浪屿海底世界,尽览浪漫迷人的水下世界……同时,厦门市还依托厦门大学、科技中学、人民小学、乐海小学、天心岛小学5个“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面向青少年宣传海洋文化知识,开展海洋权益爱国主义教育。“6·8全国海洋宣传日”厦门广场主题活动、厦门国际海洋周嘉年华,这些活动在特定时间,为厦门市民带来更丰富、更深入的亲海体验。

  为推动海洋科学大众化传播与理论的创新,2019年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携手新浪厦门联合创建了70.8海洋媒体实验室,以厦门大学为基地,链接全球海洋科研力量与社会资源,进行海洋科学文化传播及社会教育实践。

  近年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还组织出版了《踏浪飞歌》《升起风帆——你会看见整个世界》《厦门吃海记》(1-3)《海族列传》等海洋文化类书籍,推出了《海的记忆》9集纪录片,提升市民的海洋文化自信。

  筑梦未来 培育青少年海洋情结

  每年4.4毫米的海平面上涨速度究竟对人类影响有多大?看起来它和人们想象中的灾难离得太远太远,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厦门,有一支活跃在中小学的海洋科普团队,总是能够通过这些看似遥远却又与人们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唤醒大家对人海关系的思考和对海洋的热爱。

  在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的支持下,海洋讲师团于“6·8全国海洋宣传日”授牌成立。虽然成立时间不长,海洋讲师团却已是一支经验丰富的海洋科普团队。在厦门大学近海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0.8海洋媒体实验室与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的共同发起下,“海洋讲师团”科普活动已陆续走进厦门一中、厦门外国语学校、后田学校等我市中小学校,围绕海洋脱氧科普、海洋底栖生物等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讲座。同时,海洋讲师团还组织师生走进厦门大学鱼类遗传学与遗传育种实验室、海洋仿生声学与技术实验室、联合遥感接收站等,通过切身体验和直观感受,打破青少年对科学边界的想象,加深对海洋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青年向海而生,生出赤忱热爱;青年为海逐梦,逐出辽阔未来。海洋讲师团目前已有讲师超20人,他们中有高校海洋学类的教授、讲师、研究生等,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却同样拥有一颗开展海洋科普的热忱之心。“关注大众关心的海洋问题,用国际化、现代化、前沿化的海洋科学视野,将海洋科学知识与现实议题紧密结合,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心中启迪蓝色智慧,播种蓝色梦想。”海洋讲师们如是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