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厦门新会展中心。(本报记者 黄嵘 摄)
今年来,在市政协党组领导下,各专委会、各界别活动小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调研参政,建言献策,助推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本版摘要刊登市政协各界别、各专委会、各部门和研究会的调研报告,涉及深化体育产业、均衡基础教育、发展助老机器人行业、推动厦门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反映市政协委员服务厦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两高两化”城市的履职成果。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教育和体育界别活动小组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教育和体育界别围绕“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织委员考察海沧延奎实验小学。(康斌 摄)
市政协将“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列为年度界别协商议题,由教科卫体委、教育和体育界别具体承办。专委会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实施,通过书面反馈、实地察看、面对面协商等形式,深入调研。9月27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开展专题协商,提出四个方面二十条建议。
对策建议
提升保障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提质增效的发展理念,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巩固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农村教育补助经费;逐步缩小校际差距,继续坚持不懈推行名校跨岛发展战略;建立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专业为支撑的家校社协同的教育发展机制。
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探索制定合理的弹性入学政策,试行2岁-2.5岁作为弹性入学的年龄区间;持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努力构建高标准、多层次、学术性、国际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引导高中校由分层教育向分类教育转变,形成优质品牌创建与多样化有特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教师编制“区管校聘”,解决教师编制和骨干教师不足问题;鼓励岛内优秀教师、行政人员等到岛外薄弱学校支教两三年;放宽中层与校级管理干部任用选拔的年龄限制;完善城乡之间校长、教师的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打通市属与区属校隔阂,以定期交流推动全市师资均衡化;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负面清单”,加强对教师“失范”行为的约束;增加政府补助,让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编外(代课)教师同工同酬。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多方参与、合力共进”的立体多元的基础教育改革新格局;推进以个性化、开放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基础教育创新能力,探索将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阶段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艺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施创造性劳动并获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建设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核心素养落地引领课程教学方式变革与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转型升级,打造统一标准的数字化环境,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发展。
加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市政协民建界别活动小组
2023年5月19日,课题组赴市体育中心调研,深入交流“老旧场馆功能建设”“如何满足群众体育新业态的新需求”等议题。(陈潮萍 摄)
我市体育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加快“体育强市”建设目标,抓住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等机遇,高质量发展成效渐显,体育产业将成为我市朝阳产业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结构框架逐步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产业发展质效、产业科技投入、产业人才资源等方面一些不足。
对策建议
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助力体育产业发展。各级体育系统要做好设计,强化规划、政策和标准引领,以规范完善的体系引领体育产业发展等。
加强体育科技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等体育产业聚集区,打造运动健身器材制造业聚集地;发展高端智能体育用品制造业,打造智能体育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自主品牌;在制造业企业中推广“制造+服务”模式,加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做大体育服务行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体育服务载体,积极扶持打造体育服务业聚集区;加快体育竞赛表演业等核心行业发展,鼓励各区引进国际重大赛事;鼓励职业体育发展,支持依靠社会力量组建职业俱乐部,鼓励社会力量组队参加各级体育赛事,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助力青少年体育培训,推动中小学与体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发展。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财政资金对具有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等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体育产业领域的信贷支持,鼓励体育企业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建立各类产业发展基金。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产业发展动能。加大体育职业教育及培训,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高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策源地的重要作用,重点培养体育用品研发、赛事策划运营、体育品牌营销等专业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等。
持续深化跨界融合,不断健全产业体系。着力发挥“体育+”作用,加快体育与旅游、科技、医疗、教育等行业的融合渗透,健全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体育产业活力;健全厦门作为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在“体育+旅游”和“赛事+度假”的体旅融合服务新模式,拓展“体育+会展”消费空间,完善“体育+教育”监管服务体系。
推进厦门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经济界别活动小组
市政协经济界别活动小组前往金砖创新基地开展调研,探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朱芸 摄)
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始终坚持对标国际先进,致力推动经济发展,打造了自贸试验区建设“厦门样板”,但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仍有一定差距:创新系统性不足,离岸贸易发展的关键政策尚未破解,港口营商环境须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法务服务保障能力不足。
对策建议
加大压力测试,构建制度型开放新机制。抓紧完成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专题对标研究,积极开展制度型开放探索实践,努力培育一批标志性项目,力争成为全国首创;加快推动在我市重要行业开展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全面推广数字化电子发票,推进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试点等一系列举措;加快促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的数字等领域标准合作;试点面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金砖国家的跨境电商监管制度和便利化措施等一系列举措。
提升开放合作能级,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培育建设离岸贸易创新发展区,加快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离岸贸易数据中心;积极推动离岸贸易产业生态链发展,推动相关金融、航运、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夯实厦门集装箱国际枢纽港基础;深化实施“丝路海运”工程,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能;推动形成服务新能源产业“出海”全过程、海陆融通的行业集成标准。推进厦门港“智慧口岸”建设和口岸数字化转型,建设厦门数字口岸平台,推进水、铁、空等口岸通关物流数据共享。深化与金砖创新基地协同合作,支持企业在金砖国家建设运营海外仓,做大金砖国家间跨境电商市场;建设金砖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探索率先推动金砖国家间职业资格采认。
持续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产城融合的双循环枢纽节点。提升综合保税区内外贯通便利化水平,推动设立免申报通道;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积极争取开辟更多连接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砖国家、欧美的客货航线;培育面向全球的区域金融市场,支持银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民币信贷资金;加快建设自贸国际商务区,积极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积极争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试点。加快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建设国际法务运营平台;积极探索建设厦门“一带一路”投资项目总部运营服务中心,打造知识产权中央商务区。
布局发展助老机器人产业
市政协办公厅、市社会发展研究会
课题组成员到市社会福利中心调研人工智能设备的应用情况。(赖清华 摄)
助老机器人产业作为我国养老产业振兴计划中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战略的实际落地者,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有助于推动整个养老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国内助老机器人行业正在兴起,未形成区域聚集,还存在布局发展机会。我市还未能在任何一个机器人细分领域形成产业优势与聚集效应。
对策建议
建立产业联盟,构建良好生态。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助老机器人产业联盟,吸引企业、研究机构、投资机构等加入,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和标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政府积极打造产业生态圈,设立助老机器人产业基金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引进平台等,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引导集中发展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陪伴机器人与助老智能产品,引进助老机器人产业相关芯片、电机、工业设计、软件等上下游企业,提早布局形成首个国内助老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
引入龙头企业,助力产业升级。引入一家至三家在助老机器人领域具有技术实力和市场经验的龙头企业,解决目前养老医护和护工人员需要经常进行的体力劳动问题;通过与龙头企业技术合作、资本投入,为我市的助老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大的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借助龙头企业现有技术资源,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
建立研发中心,推动协作创新。着手建立跨领域的助老机器人综合性研发中心;鼓励创新研发,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本地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养老机器人的研发;鼓励跨学科合作,打造更智能、功能更全面的助老机器人产品;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助老机器人的技术应用。
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中心。依托机器人企业、产业联盟和研发中心,建设助老机器人场景化应用体验中心,提升用户体验;依托用户、机器人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推动助老机器人标准技术检测、验证中心建设,提升助老机器人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加强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鼓励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鼓励厦门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技能提升和培训;鼓励和开展助老机器人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研究等。
【链接】
自贸试验区建设
打造“厦门样板”
制度创新:厦门自贸片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累计推出创新举措553项,其中全国首创126项;有30项“厦门经验”被全国推广,5个案例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连续2年在中山大学“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评估中位列参评的54个自贸片区的第五位。
产业体系建设:厦门自贸片区把制度创新与产业功能培育相结合,打造了航空维修等15个重点平台,成为全国十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离岸贸易业务规模位居全国第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八年来,厦门自贸片区主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服务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年均增长21.2%,约占厦门进出口总额的20%。
服务国家战略:厦门自贸片区在金融、文化等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开通首条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的铁路线路,建设国内首个“丝路海运”平台,构建了跨越海峡、连通欧亚、以“海铁联运”为特色“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的国家物流新通道。
营商环境建设:厦门自贸片区率先全国推进口岸降本增效集成化改革,跨境贸易指标连续两年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估中获评标杆;在“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评测”中连续4年获评最优。大力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引自经济界别活动小组调研报告:《全面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厦门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
【数据】
22%
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社会正在迅速加剧,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根据联合国的数据,预计到205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全球总人口的约22%。
5亿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进入加速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达到5亿峰值。
我市养老业
为40多万老年人
提供多样化服务
截至2023年8月,我市已建立养老机构47家,社区养老照料中心49个,长者食堂和近邻助餐点458个,覆盖全市各个区域,为超过40万名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选择。
智慧养老信息化方面,目前,全市有超过60%的养老中心引入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实现老年人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控。同时,养老App用户数量达到50万人,老年人通过手机可以随时获取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
【引自市政协办公厅、市社会发展研究会调研报告:《我市助老机器人产业发展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