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人文:
多元多姿底蕴深
2023-10-30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普雄镇呷古村,成昆铁路穿村而过。 (本组图/越西县委宣传部提供)

  彝族月琴音乐传承人达久石布。

  ●瀚唐

  四川越西,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千年古城,也是一座山水绮丽、彝族风情浓郁的现代新城。

  金秋时节,笔者随中国报纸副刊理论研讨会暨中国文化记者“文昌故里 水韵越西”采访调研活动走进四川省越西县。

  古嶲州,今越西,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在这里,我们一路采访调研,一路观察思考:多彩的越西,是多民族休戚与共、心手相连的见证;深厚的越西,是沧桑岁月的陈酿、多元文化的积淀。

  多彩彝绣:

  生产孕育文化滋养的一朵奇葩

  越西,一个彝族人口占81.1%的多民族聚居县,十多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交融中,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孕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情。彝绣是彝族人孕育滋养的一朵手工艺奇葩。

  在彝族居住地区,自古沿袭着“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说法。作为第六批凉山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作品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是彝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彝族人结合现实生活与自然环境,通过材质、图纹、工艺等要素,创造出许多极具色彩与特殊含义的纹饰,不但丰富、美化了服饰,还将彝族文化赋予其中,承载了当地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普雄镇呷古村,素有“成昆线上彝绣第一村”美誉。9月24日,我来到这里,但见成昆铁路穿村而过,也遇到扎根乡村振兴的张英豪。他大学毕业后,经选拔成为一名选调生,现任普雄镇副镇长。他说:“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因为彝绣,呷古村人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司空见惯的刺绣这么值钱、惹人欢喜,呷古村也因此名扬五湖四海。”

  近年,呷古村被确定为“非遗+扶贫”国家试点工坊,致力发展精品手工刺绣。村里通过集中培训,培养了二百多位新绣娘,合作社与品牌网店联手,实施系统生产、电商传播、全网销售,产品远销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甚至引来了国际著名服装品牌的订单。如今,绣娘靠着一双巧手,绣出精美特色艺术,家庭收入大幅度增加。这种彝绣+培训+旅游+产业的融合,为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克智”大赛:

  口传文学反映时代大变迁

  “克智”,是彝族口传文学的精华,两个人一组,用彝族格言、谚语进行辩论。无论是天地演变、物种起源、族群迁徙、部落争战等传说,还是民间中英雄神话故事,都能以“克智”的形式,在婚丧嫁娶的民俗活动中进行传播和传承。

  我们来到普雄镇的那天,刚好遇上一场“克智”大赛。由于时间限制等因素,那天的比赛采用单人轮番上台,用彝族语言进行单口演讲。身着盛装的选手们,或激昂高亢,或低沉吟诵,或深情饱满,或激情澎湃,给听众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有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手舞足蹈,话语铿锵,以他家摆设的电器家具、收割的谷物和饲养的牛羊数量,作今昔对比,道出了巨变的喜悦和满满的幸福感,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大变迁。

  “倮倮连”:

  中国革命史首支彝族红军连队

  越西,被誉为“彝族红军之乡”。这片红色热土,烈士英魂,激荡人心。

  在红军洞前,解说员满怀自豪、饱含深情地说,1935年5月,中央红军第二先遣团挥师越西,掩护红军主力胜利抢渡大渡河。红军跨越高山峻岭,驰骋彝乡山寨,历时9天,行程500多里,一路打土豪、分浮财,释放被关押的“质彝”(彝族人质),焚毁田契,镇压官僚恶霸,宣传党的政策,播撒革命火种,组建红色武装,1000多名越西儿女参加红军,诞生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彝族红军连队——“倮倮连”。

  红军长征纪念馆,是越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基地。馆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以及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无声地诉说着越西的红色历史。

  古村碉楼:

  烟火生活中期盼诗意的远方

  中所镇陶家营村,曾是南丝绸之路——零关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明洪武年间,名将陶亨为维护零关古道的通畅,率兵驻扎于此,陶家营因此得名。

  这个村子不大,但土碉楼林立,现存完好的土碉楼有20多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8座:王家碉、鸣琴碉、紫微碉、跃进碉、杨柳青碉、团正碉、红军碉……每一座土碉,都隐藏着一部家族史,要么披荆斩棘、艰苦创业,要么穷则思变、创新图强。其中一座还建有古碉楼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物展陈,讲述陶家营村的前世今生,演绎着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图景。

  本用于预警放哨、防范来敌的碉楼,居然取名“逍遥楼”,引起大家的兴趣。原来,清朝末年,国运衰败,民生凋敝,不少村民躲进土碉抽大烟,导致家破人亡。“逍遥楼”既是一段沉痛的历史,更是对后人的一种警醒。在“逍遥楼”展厅,写着一段大字:“手执烟火谋生活,心怀诗意盼远方”,这是村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零关古道:

  熠熠生辉的南丝路文化

  “一带一路”是当下热词,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海上丝绸之路。

  没想到,在越西,还藏着另一条丝路,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甸、印度,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这条南方丝绸之路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均为古代中国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横贯在南方丝绸之路的零关古道遗址,是凉山境内迄今保存较完整、路程较长、马蹄印最多的古代青石板路。

  在这里,近观一组群雕再现诸葛亮题写“今日山头”的场景,远眺石崖上深深铭刻的“零关”二字,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因为古道,越西有着昔日的繁荣与争战;因为古道变迁,越西丰厚的历史文化熠熠生辉;因为古道遗迹,越西独特的南丝路文化吸引世人的眼光。

  追根溯源:

  越西人文是悠久历史的积淀

  大凉山是一座山,大凉山又不只是一座山。一路采风探访,一路观察思考,我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赋予深藏大凉山深处的越西如此魅力与厚重?

  树高千尺总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翻开史册:远在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年代,就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属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一群全副武装的汉朝将士越过嶲水,平定西南夷,设置越巂郡。晋太康八年(287年),素有“北孔南张”之说、“主文运,司科举”的文昌帝君张亚子诞生于越西……

  是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越西,厚重的文化滋养了越西,多民族的共存共生造就了越西。

  越西,因历史而自豪,因文化而自信,因融合而自足。

  越西,是来了不想走、离开后魂牵梦萦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