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将建在罗斯海沿岸
■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昨启程,明年4月返回■12月中旬抵达新站建设区域,60天内完成建设
2023-11-02 00:00来源:厦门日报

  

  ▲制图/张平原

  

罗斯海新站效果图

  

“雪龙”号(右)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停靠在码头。

 

 “天惠”轮货船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新华社发

  

泰山站的外形像一个灯笼。  新华社发

  罗斯海新站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队员80人,越冬队员30人,计划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 1日上午,在雄浑悠长的汽笛声中,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3艘船出发,踏上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航程总计3万多海里,将于明年4月返回。

  据介绍,此次南极科考任务首次由3艘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

  “建设罗斯海新站是本次考察最突出的亮点。”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表示,新站是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3个常年考察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按照计划,相关作业队员将于12月中旬抵达新站建设区域,并在60天内完成建设任务。

  “从所处区域看,新站具有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特征。”龙威认为,新站通过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等调查、观测监测,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

  此外,新站通过开展罗斯海区域陆、海、冰川以及干谷、横贯山脉等南极关键内陆区域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调查,将为了解上述区域自然特征提供支撑;与有关国家一道对恩克斯堡岛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将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为我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表示,考察队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

  【相关】

  我国现有4个

  南极科考站

  ●长城站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中山站

  中山站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坐落在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建筑面积超8000平方米,配有实验室和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昆仑站

  昆仑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主体建筑由17个工程舱组成,每个工程舱大约相当于一个6米见方的集装箱。为了抵御低温,昆仑站的主体结构全部采用耐低温的不锈钢,在-190℃时仍能正常使用。不锈钢结构和组合式工程舱外,则是复合夹芯的保温板。

  ●泰山站

  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年平均气温-36.6℃,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泰山站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20多米,外形很像灯笼。

  据中新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