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棉花娃娃 衍生大大商机
一个玩偶均价60多元,受众群体以00后和90后为主;玩家猛增带动供应链升级
2022-08-11 00:00来源:厦门晚报

  ■许多“娃妈”会用可展示背包带“娃”出游。

  ▲徐佳展示她的第一只棉花娃娃。

  给娃娃准备一个衣柜是一些“娃妈”的乐趣。

  ■“娃妈”家中的棉花娃娃展示柜。

  “这些棉花娃娃又萌又可爱,每次看到它们,我都开心极了!”90后“娃妈”徐佳说。徐佳口中的“棉花娃娃”,是指主体用棉花制成的玩偶娃娃。它属于偶像经济产物:一些经纪公司把娱乐明星的形象卡通化,并制成高10厘米至20厘米的棉花娃娃,在公开平台进行售卖。形象可爱又自带流量的棉花娃娃,就这样成为受粉丝欢迎的明星周边产品。

  如今,原创的无属性娃娃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并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

  文/图 记者 刘佳盈

  小小玩偶有魔力

  吸引年轻人“入坑”

  徐佳是在2020年入了棉花娃娃的坑。“棉花娃娃真的有魔力,我是见一个爱一个,忍不住一直入手。”徐佳说,她已经到手40多只棉花娃娃,还有十几只已购买但还没有收到货。

  今年18岁的刘可欣也是养“娃”家族的一员,吸引她成为一名“娃妈”的理由很简单,“娃娃足够可爱,我的零花钱也负担得起。”她说,她认识的大多数“娃妈”也多是基于以上两点理由“入坑”的。

  “棉花娃娃的受众群体以00后和部分90后为主,它的价格并不贵,养‘娃’不会给他们造成太大负担。”刘可欣介绍,“一只普通娃娃的价格在六七十元左右,再高一点也就100多元,很贵的娃娃比较少见,购买的人也不多。”从去年下半年“入坑”后,她已经拥有十几只棉花娃娃,均价在65元左右。

  资深玩家爱个性化定制

  有的制作周期长达一年

  大大的眼睛、圆滚滚的身体,大多数棉花娃娃都是这种萌系外表。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个性,不再满足于这种统一的审美,开始自己设计娃娃的外表。眼下,拼团定制棉花娃娃成了年轻人较为流行的养“娃”方式。

  魏楠去年来到厦门上大学,年仅19岁的她已是资深“团妈”,也就是开定制团的团长。“我高中时会在父母的允许下,用零花钱购买喜欢的棉花娃娃。”魏楠说,“现在上了大学,有了做自己喜欢的娃娃想法,开始了自己开团的路。”

  魏楠介绍,一般情况下,一只棉花娃娃的诞生流程是:“团妈”找到喜欢的画手,画手依据“团妈”的要求进行形象创作,画出图稿。随后,“团妈”先在社交平台发出稿图,征集意向,若人数达到预期,就开始联系工厂依据稿图进行打样。在打样完成后,“团妈”会通过社交平台发起开团,当达到一定数量后即开团成功,“团妈”就会依据终样跟工厂下单制作。

  “由于不同‘团妈’在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很多情况下成团下单后,等待发货的时间通常要数个月,有时甚至可能超过一年。”魏楠说,尽管如此,真心喜欢棉花娃娃的人哪怕知道等待周期很长,仍会毫不犹豫地跟团。

  制作工序较复杂

  人工成本会更高

  刘可欣现在跟朋友外出游玩,都会带上一只棉花娃娃。她还专门为娃娃准备了很多衣服,不同场合给娃娃更换不同风格的衣服,逛街穿汉服、JK制服,上学穿“制服”,毕业有“学士服”……

  给娃娃置办衣服、首饰、娃屋,为娃娃二次改造:装骨架、打腮红、做发型,这样一套操作下来,开销不小。“这些配套操作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产业链。”魏楠说,她有时也会接几单娃娃改造业务,赚取零花钱。

  位于石狮的一家毛绒玩具厂的老板施世平是魏楠的合作伙伴,他们已经一起定制了3只“棉花娃娃”。“从第一次只做200只,到最近一次做了1000多只,这合作是越做越大。”施世平说,他对这样一只小小的娃娃如此风靡感到不可思议。

  “棉花娃娃有很多刺绣、车缝、整形和制作毛发的细节,这些都需要手工制作,因此对人工和工艺有较高的要求。”施世平说,棉花娃娃的制作工序比普通毛绒玩具复杂,如果再加上给娃娃做骨架支撑,人工成本就更高。

  “在跟魏楠合作前,我们厂并没有接触这类业务,一开始一个师傅做一只娃娃要两个小时左右,一天下来只能做4只。”施世平说,经过一年的培训,现在师傅做一只娃娃只需要40分钟,一天可以做12只,“产能有了些许提高。”

  有的工厂加开生产线

  月产量有望达2万只

  根据微店App发布的《2021棉花娃娃玩家洞察报告》显示,每只棉花娃娃的均价为62元。相比于2017年仅有几万人在线购买棉花娃娃及配套产品,2021年线上购买棉花娃娃的玩家已达到百万人之多。

  “玩家的暴涨,吸引了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投身到棉花娃娃的创业活动中。”连宇晴大学读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两年的她选择自己创业,和两名好友共同开设了一间小型工作室,专门做棉花娃娃。和大部分“娃妈”一样,她们也是由粉丝转化而来,一边“为爱发电”,一边将兴趣玩成事业。不过,连宇晴表示,因为在经营方面不太擅长,再受限于团队、厂商等关键环节,工作室时常出现生产周期过长、品控“翻车”等问题。她透露,面对短期内棉花娃娃大幅提升的需求量,很多工作室和厂商都显得准备不足。

  “市场端需求升级,势必带动供应链端调整升级。”施世平表示,他们厂原先只开了一条生产线制作棉花娃娃,一共有5位师傅。如今,他与魏楠开始探讨娃娃衣着和其他配饰的合作,今年内会多开一条生产线满足需求,“目标就是明年年初月产量能到2万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