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靖恩(左)和朱敏瑞在表演。
“你是厦门娃,我是金门娃,咱俩聚一起就是厦金baby!”逗趣的表演配上童真童语,答嘴鼓《厦金童乐》展现了厦门金门两地小朋友的情谊。
16日,由省文联、省教育厅主办,省曲艺家协会承办的“说唱‘福’文化 喜迎二十大”第五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评奖结果公示。由思明区文化馆创作的答嘴鼓《厦金童乐》获得节目奖一等奖、文学奖二等奖。
文/记者 戴懿 图/李志勇提供
“两门”文化人士携手 为两个孩子量身定制
该作品的创作者、导演、演员均来自两岸。由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遗讲古项目厦门市代表性传承人李志勇和金门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再平联合创作。表演者则是在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展城分校三年级就读的朱敏瑞和台籍学生洪靖恩。
李志勇说:“这个作品其实就是为这两个孩子量身定制的,她们都是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展城分校讲古社团的成员,一个来自厦门,一个来自台湾,洪靖恩的妈妈是金门人,这不正是‘两门’情谊的体现吗?”
创作期间,李志勇和杨再平在线上紧密联系。如何抖包袱?如何让语言更童真童趣?两人一次次讨论,反复修改了十多稿,就为了表达两岸少年儿童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一字字纠正发音 激发孩子的表演欲望
因疫情影响,比赛作品以录制形式参赛。在第一次录制时,孩子们的表现让两位妈妈都很惊诧:“其实孩子在家很少说闽南话。7分多钟的表演,1600多字台词,没想到她们讲得那么好。”
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6月27日正式开始排练,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两个孩子和两位指导老师几乎每天下午都要一起练习两个小时。老师把读音录下来,让孩子模仿。刚开始练习的那两天,洪靖恩在家里也抱着台词不停地念。
指导老师严育玲一个字一个字地校正孩子们的发音,李志勇则锤炼孩子们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们自我展示的欲望。朱敏瑞自豪地说:“像叉腰、抬头等动作,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呢!”
洪靖恩从小在厦门长大,她的闽南话是厦门腔。为了展现出金门腔,李志勇仔细跟她分析两地语音语调的不同,还鼓励她多和金门的外婆沟通。
洪靖恩的妈妈说:“这次比赛很有意义,也让孩子们更了解两岸同根同源,厦金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