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不可小觑
2022-09-30 00:00来源:厦门晚报

  漫画\小牛

  准确、规范地使用汉语汉字、标点符号,是对中华语言文字的尊重,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虔敬,是对中华文明认同感的巩固,更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

  木子

  我多年订阅吉林省文联主办的《小说月刊》,主要考量有四:一是这本期刊创刊于1989年,也算是老牌刊物了;二是这本期刊对文学的严肃性和生活的趣味性兼容并蓄,同时注重把握时代脉搏,让小说与通俗故事融为一体,可读性强;三是这本期刊已成为小说方阵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首发作品常被《小说选刊》《特别关注》《讽刺与幽默》《意林》等转载;四是这本期刊非常注意语词的淬炼、标点的使用。

  而我认为,这其中的第四点,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时代语境下尤为难能可贵。您千万别误解,以为我是在为这家杂志做广告。我再说一件小事,以印证我所言不虚。

  事情是这样的,8月17日,《小说月刊》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则通知,全文也就寥寥几十来字,特转载如下:各位作家朋友,自今日起,向《小说月刊》投稿者,请在作品涉及对话处,自行使用冒号、双引号,例如:他说:“你好,什么时候到的?”,否则作品一律不予采用!敬请知情!

  说到教人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那自然是小学老师的事,算是小事一桩吧!但是,放到一家省文联刊物上,就不应当忽视了。难道不是吗?您看看这则通知,从“各位作家朋友”的称呼开头,然后化身小学语文课现场,似乎还怕“作家朋友”不知道怎么用标点,还专门来一个例句,瞧瞧!就是这么用的啊!最后,还用两个感叹号和一句“一律不予采用”来结尾。这画面感也实在太强了。想来,一定是编辑部的老师被乱点、不点标点符号的稿件折腾得无语,否则,也不至于专门写这么一则语气生硬的通知吧?

  反过来说,连投稿严肃文学刊物的稿件都不认真点标点,那么,在其他地方这个问题得有多严重?

  我曾写过一则短文,引用了一篇在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的段落。那篇文章说,如今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当精妙、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比如,微信聊天,每句话结尾用不用句号,大为不同。同事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和回一句“好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正常的答应,后者是无声的抗议。并说,这是个社会规范,你用“好的。”就显得过于正式,是提醒对方“结束”“我说完了”。如果你用“好。”“可以。”“同意。”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我承认,如今人们使用网络,有些语词“约定俗成”也就罢了,但非要上纲上线,说这是什么“社会规范”,是“大错特错”,对不起,我不认这个理。窃以为,微信文化里的一些所谓“社会规范”,往往是个别人无事生非,最典型的是某公司老板对员工回“嗯”表示不满,说是要回“嗯嗯”才正确。结果弄得现如今没几个人敢“嗯”,只能“嗯嗯”。还有,明明小学老师告诉我们,第二人称单数尊称用“您”,而复数不能用“您们”,只能用“你们”,但自从有了微信,“您们”就满天飞了,还煞有介事地说“您们”是可以的。

  或许,就是有了类似为乱用标点符号、乱用语词辩护的奇文,才有了《小说月刊》编辑的一怒为“标点”的一则通知吧!

  如今,键盘、手机成了主流书写工具,网文、邮件成为主流文字表达形式,很多人就在标点符号上“偷懒”了:有的写作时,涉及引语,彻底不加冒号、引号,因为“双引号”要切换键盘,觉得麻烦;有的乱用英语、汉语句号,甚至直接用英语的“.”代替汉语的句号;有的不根据表达需要选用标点符号,闭着眼睛“一逗到底”;更有甚者,在文字交流中、在新媒体编排上,干脆统统不使用标点符号,改用断行、空格代替……

  类似做法看起来只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实际上关乎书面语言的规范性;看起来只是自身的表达个性,实际上折射出一些人对标点符号乃至汉语言文字缺乏最基本的敬畏。

  标点符号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文字的句读、层次、段落、语气、语调、专用名称等等,还能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的内容和含义。在标点符号普及之前,人们经常遭遇“理解的困难”,乃至“断句的歧义”。

  准确、规范地使用汉语汉字、标点符号,是对中华语言文字的尊重,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虔敬,是对中华文明认同感的巩固,更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我记得,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讲过,有人说要“全盘西化”,但起码有一条是“西化”不了的,这就是中国文学,总得用中国语言写中国人。我对这句话很欣赏。因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成员,纯洁语言文字是每个人的责任。如果任由网络语言、网络符号肆无忌惮地野蛮生长,那么,弘扬中华文化就会是一句空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