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陈姝带领孩子探索红树林奥秘。学校供图
“陈老师,红树林里都住着哪些小动物呀?”学生跟着导师走进红树林,开展湿地研究,制作观察手册。如此特别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海沧区天心岛小学有个“导师人才库”,全校90多名老师全部加入,带领学生研究课题。其中,副校长陈姝与16名学生一起探究红树林的奥秘。“90后”陈姝作为良师,也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
记者 李晓辉
跨年级“抢”着加入导师麾下
天心岛小学“导师人才库”只面向学生开放,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基本情况、工作经验、教育理念等信息,选择喜爱的导师,提交意向。
导师是通过手机平台和学生双向匹配的,学生选择、老师确定,才算成功,而且,有名额限制,先到先得。
二年级的小雨(化名)想加入陈姝导师的团队,但没有第一时间“抢”到,她非常伤心。最后,陈姝让她破格加入。
学校附近的海边,有一片茂盛的红树林,退潮后,陈姝带着学生们卷起裤腿踩着泥,观察红树林的种子,探究红树林下的海洋生物。“回去后,小雨手绘自然探究笔记,无论是简笔画还是文字内容,都直接明了且美观。”陈姝说,虽然还是低年级学生,但小雨的笔记成为大家学习的范本。
高年级学生也热心指导低年级学生,比如“鼓虾是红树林时常见到的小动物”,还会通过自觉捡拾海边垃圾来带动低年级学弟学妹的环保意识。孩子们在增长见识的同时相互帮助,从互不认识到最终充满了凝聚力。
在孩子心中埋下探究的种子
陈姝导师的团队有学生成员16人,涵盖全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她看来,“海洋”是一个支点,撬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打开一扇勤于思考的窗户。
“老师,为什么海里的藤壶会附着在鲸鱼的身上,而鲨鱼身上却没有呢?”学生的提问,把陈姝也难住了,她没有立即掏出手机搜索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探究其中的原因。紧接着让她更为意外的是,学生又提出“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这个,在轮船上涂上涂料,保护轮船呢?”
陈姝说,提问的学生并不是最开朗外向的,但是学校开展海洋主题活动,她安排这名学生去讲解。现场面对老师和来访专家,这名学生发挥自如,将各种知识娓娓道来。
从遇见海洋到走进海洋,孩子们不仅在校内研究海洋课题,还带着问题走进海沧湾的红树林湿地、翔安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漳江口国家红树林保护区、厦门大学东山观测站等。“一颗颗探究海洋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埋下。”陈姝说。
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陈姝说,当今课程改革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的孩子。她经常在课间、课后和孩子们交流,和孩子们的思维互相碰撞,孩子知道了下一步学习的方向,而她不仅从繁琐的工作中找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独有的幸福感,在专业上不断发展,获得了厦门市第八届课堂改革创新大赛跨学科组一等奖,而且也在“导”学生的过程中,孵化出了许多新成果,师生共同获得成长的能量。
“也正因为带领孩子们探索世界,我申请立项了两个省级课题。”陈姝透露,在省教改示范校市级展示活动中,她还策划了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海洋研学成果展,全校36个班,班班有海洋研学的课题,孩子们在研究中感受学科之间的深度联结,在解决问题中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社会、世界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