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洪
我老家是惠安(现属泉州市泉港区)北部的一个乡村,虽靠山靠海,却没山没海。因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蔬菜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我母亲就把生产队分的自留地全部种上圆白菜。在我们老家,冬季种的叫“高丽菜”,春季种的叫“春白”。母亲勤于耕作,每季都有好收成。
母亲种菜都是用的农家肥,种出来的青菜墨绿墨绿的。母亲告诉我,菜要长得好,还要有足够的水分。每当干旱,附近水塘里的水都干了,只剩一口4米多深的古井里还有水,母亲一大早就要赶去用小铁桶把水一小桶一小桶从几米深的井里提上来,倒进大桶里,再挑去浇菜。
每当看到蔬菜一片丰收景象,母亲就特别开心。到了收成季节,天还没亮,母亲就要赶到地里,把当天要卖的圆白菜一颗颗割下来,整理好,有时没吃早餐就直接挑着两大竹筐圆白菜,到离家约5公里的一个海边集市上去卖。当时1公斤圆白菜只能卖2分钱、3分钱,每次卖个1元多,都是1分、2分、5分的小票,1角的都很少。但有这么一笔收入就很高兴了。
当然,也有卖不出去的时候。记得我上初一下学期的一天,春雨下个不停,天气特别寒冷。中午时分,我和同学们正在学校大餐厅吃午饭,母亲挑着两大筐“春白”找到我,沮丧地说:“这鬼天气,害得我一颗菜都没有卖出去,怎么办?”此时,正好分管后勤的林老师路过,我鼓起勇气把他喊住,向他提出:“学校教师食堂能不能帮助把这些菜买下,价格低点没关系。”林老师立即答复:“完全没问题,价格按市场价,一厘不少!”林老师又从教师食堂给我母亲端来一份白米饭、一碗海蛎豆腐汤,我们要付钱,他坚决不要。此事,我母亲记了一辈子,感恩一辈子,并告诉我:“遇到有困难的人,我们也应尽力帮忙。”母亲的话,我一生没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