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沈淑婷)看到家门口的荒废池塘变为口袋公园及停车场,家住同安区西塘社区沟墘村的87岁阿婆感慨万千。这正是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带来的成效之一。
记者近日从市市政园林局获悉,全市12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其中,628个采用截污纳管,497个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站,89个采用城中村清单化管理,2个采用三格化粪池(主要是偏远村庄)。
本次系统提升带来三大显著改变,其一是农村水环境大幅提升,曾经困扰农民的各类排污口、黑臭水体等流域环境质量问题得到全面整治,为小流域水质改善奠定良好基础。今年1-9月,全市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85.5%,与2020年相比上升13.8个百分点;主要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环境质量状况连续6个月排名进入全国前30名“红榜”;内田溪、怀远湖等一批河湖水质由V类提升至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
此外,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本次提升治理在解决污水问题的同时,将村庄排水一并纳入考虑,“山边村”实行高水高排,“城中村”强化低洼区域排水组织,有效解决一批历史积涝问题。同时,还结合水环境项目建设,对村内空地、闲置土地进行规整,形成一批可供村民停车、休憩的口袋公园、滨水岸线景观,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整治也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过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过的尾水,就近引入农田灌溉,既可以缓解农民无水灌溉的困境,也可以“变废为宝”,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具备景观补水条件的澳头社区受益于怀远湖水体水质的改善,民宿、农家乐更是快速发展,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