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迪娅·杨
祖籍厦门 闽南话纯正
这位马来西亚钢琴家说,要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2022-11-23 00:00来源:厦门晚报

  ■克劳迪娅·杨和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

  昨晚,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式音乐会在闽南大戏院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自2008年创办以来,首次来到厦门举办。来自各国的多位音乐家轮番登台,其中和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是马来西亚著名钢琴家克劳迪娅·杨。作为第四代华人,她的祖籍地正是厦门。这是她时隔11年后第二次回到家乡。操着一口纯正流利的闽南话,她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文/记者 林晓云 图/通讯员 卡卡

  “我的个性里可能也有一点点厦门人的基因”

  克劳迪娅·杨原名张毓芬,祖籍同安。“我会说闽南话,非常高兴母语是闽南话。现在我无论在哪里演出,给我妈打电话也都是用闽南话。我是厦门人,小时候读书要写祖籍,我填的是‘福建省同安县’。2011年第一次来厦门,在厦门大学演出。路过同安时,我特别想深入了解。而厦门的美食很多在马来西亚也有,我都很喜欢,比如海蛎煎,还有薄饼。”

  克劳迪娅·杨说,母亲接受的主要是英文教育,但她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华人,所以她从小在家中是用闽南话沟通。“我很感激我父母,如果没有他们,我就不可能如此地热爱中国文化。”这次来厦门,入住的酒店就在海边,她拍了厦门和对面金门的风貌给妈妈看,和妈妈说有机会一定要来。

  “又过了11年,厦门有很大的变化,发展得特别好,马来西亚也应该来学习一下厦门的城市规划。在我的印象里,厦门人的文化底蕴很深,很秀气,包容性很强,我在想,我的个性里可能也有一点点厦门人的基因。”克劳迪娅·杨这次来,依旧饱含期待,也很激动,最让她激动的是弹钢琴协奏曲《黄河》。她说,前天排练时都情不自禁地哭了。

  “我就是一座桥梁,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克劳迪娅·杨是天津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荣誉系主任。这些年她专注于音乐的国际交流,希望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通过音乐更加了解中国。2014年,克劳迪娅·杨根据《红楼梦》和匈牙利作曲家费凯特共同创作了《红楼梦钢琴协奏曲》,并在世界各地演出,用自己的演奏,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她与俄罗斯作曲家瓦西里夫共同创作了钢琴作品《十二首中国民歌钢琴和乐队幻想曲》,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古典音乐结合,同样在各国舞台上演出。她觉得,音乐可以跨越民族和国界,通过音乐,各国的人都可以对话,大家在音乐中就能建立更深厚的了解和联系。

  克劳迪娅·杨还担任丝路中心国际艺术总监,成立了“克劳迪娅·杨钢琴艺术工作室”,定期开设钢琴大师课,并组织公益艺术讲座。她希望自己能推动更多的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我想我就是一座桥梁,我要做好搭建交流该做的事。”

  她一直希望带更多中国艺术家到马来西亚进行交流,去参加中亚、东亚的主题音乐会。她还与英国一位作曲家合作,创作了一部新的以东盟十国和中国为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家乡厦门剧透一下,这部作品已经完成了,名为《海丝传琴》,明年即将上演”。

  下一代留在北京,同样热爱中国

  克劳迪娅·杨说,在学习音乐的道路当中,中国音乐也影响了她。她的家在马来西亚蔴坡,当年学钢琴,发现一家商店在卖古典音乐磁带,她和二哥就曾在那儿买过中国音乐的磁带,其中就包括《黄河大合唱》和钢琴协奏曲《黄河》,连《走西口》等山西民歌,她都喜欢。

  2010年4月,立陶宛爱乐协会主席邀她去维尔纽斯国家爱乐厅与立陶宛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对方希望她弹一首中国钢琴协奏曲,于是成就了她人生中第一次公演钢琴协奏曲《黄河》。这让她很自豪:“我12岁第一次听到《黄河》时,真的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或许这就是血脉的力量。”

  克劳迪娅·杨的先生是北京人,她作为中国媳妇,对中国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很想用音乐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因此工作重心越来越多放到中国。

  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从小就在北京念书,现在大学毕业回到了北京。克劳迪娅·杨鼓励她们在北京工作生活,女儿们也决定在北京创业。“我们都觉得中国好,她们和我一样特别爱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