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医保政策调整,明年1月1日起实施
50万元到110万元 职工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
2022-11-30 00:00来源:厦门晚报

  

■我市将调整医保政策,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提升综合保障水平。

  近日,我市出台《厦门市职工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和《厦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施细则》(统称《细则》)。《细则》带来统一外来职工与本市职工医保政策、简化门诊报销流程、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等变化,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文/记者 吴笛

  图片由市医保局提供

  职工同等缴费同等待遇

  《细则》统一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外来职工和本市职工同等缴费、同等待遇,并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的户籍限制。

  “一统一”:将外来职工医保单位缴费率调整到与本市职工一致,不再区分外来职工和本市职工身份,所有在职职工均执行全省统一的单位缴费率7.5%、职工个人缴费率2%,享受同等医保待遇。同时,2023年1月至12月,单位缴费率降低1个百分点,即按6.5%缴纳。

  “一放开”: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的户籍限制,法定劳动年龄内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只要持本市有效居住证,均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本市职工医保,缴费率9.5%,享受与本市职工同等的医保待遇。同时,2023年1月至12月,缴费率降低1个百分点,即按8.5%缴纳。

  健康账户并入个人账户

  《细则》通过调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划拨、规范个人账户和基层门诊统筹政策,强化统筹基金共济保障功能。

  “一调整”:在职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保持不变,单位缴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退休人员个人账户计入标准根据规定按实施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5%确定,即定额每人每月110元。个人账户由原来的每年度一次性预划拨调整为按月划拨。

  “两规范”:一是将健康账户并入个人账户,健康账户资金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内;二是在基层定点公立医疗机构使用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基本药物,门诊统筹不设起付标准,直接由统筹基金按比例报销。

  将健康账户功能并入个人账户,参保人还可通过建立家庭共济账户,支付福建省内参保的家庭共济成员在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发生的个人负担医药费用、缴纳居民医保费等。调整后,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更广,使用效能更强。

  另外,《细则》对原来的“参保人在我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享受500元统筹基金支付政策”进行规范,明确参保人在基层公立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使用纳入医保目录的基本药物,无须先支付门诊起付标准,可直接由统筹基金按比例报销,且没有500元限额。

  简化门诊统筹报销模式

  《细则》简化门诊报销流程,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并对特殊救助对象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提升参保人综合保障水平,兜牢民生底线。

  “一简化”:改革前门诊医疗费报销执行“三段式”模式,即参保人门诊就医须先用完个人账户资金,再支付门诊起付标准后,方可进入统筹报销。改革后,《细则》将门诊统筹报销模式简化为“两段式”,即参保人门诊无须用完个人账户资金,达到起付标准后,即可进入统筹报销。个人账户资金可用于抵付门诊起付标准及起付标准以上个人自付医疗费用。

  “一提高”:目前,我市一个年度内职工和居民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为50万元和40万元,《细则》提高至110万元和50万元,叠加基本医保后,综合保障水平分别达到120万元和60万元。

  “一倾斜”:《细则》实行居民大病保险倾斜支付政策,特困供养人员、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参加居民医保的医疗救助对象,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低50%,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并取消最高支付限额。

  我市同期出台《厦门市医疗救助办法》,通过统一和规范医疗救助制度,突出精准救助,做好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办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