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整合优化 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思明区在全市率先试点督导员队伍新模式,成效显著
2022-12-01 00:00来源:厦门晚报

  

■垃圾分类专职人员开展督导。

  有的督导员不善言辞,做得多说得少;督导员工作时间有限,非督导时段垃圾分类不理想……面对这些垃圾分类中的“短板”“难点”,该怎么办?近日,思明区印发了《关于优化垃圾分类督导员及实施资金补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市率先尝试优化督导员,促进资金规范高效使用和软硬件同步提升,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文/图 记者 戴懿 通讯员 陈荣君 陈华英

  督导更灵活 补齐短板促提升

  前几天,晚上9点多,厦港街道永福宫巷垃圾投放点的督导员已经下班了。一位居民和往常一样提着没有分类的垃圾前来投放,他还以为不会被发现。不料,垃圾分类专职人员苏雪琴这时走了过来。没办法,这位居民只好在苏雪琴的督导下,现场将垃圾进行分类。

  苏雪琴以前是一名督导员,那时她就发现,有个别居民总是规避督导员在岗时间进行垃圾投放,垃圾落地情况时有发生。成为专职人员后,她的工作时间从4个小时延长到8个小时,督导的时间、地点都更灵活。晚上9点多她来到永福宫巷投放点,加强非督导时间段的桶边督查工作,正好遇到那位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居民。

  一个星期以来,在苏雪琴的督导下,不少居民从不分类到认真分类,分类的准确率也有了显著提升。对于个别屡不分类的居民,苏雪琴表示将会开具责令整改通知单。

  依托队伍的优化,思明区强化源头检查,对薄弱点进行重点整治。同时,注重非督导时间段的督导、流动性全覆盖督导,强化主体责任意识,为逐步减少督导员打下基础。

  队伍更优化 强化督导促成效

  上个月,厦港街道率先在巡司顶社区和南华社区试点督导员队伍优化模式。此前,这两个社区共有垃圾投放点24个,督导员38人,按照“2并1”方式,在保留一点一督导员的前提下,将多于点位的14名督导员整合成7名片区垃圾分类专职人员(每增设1名专职人员,同步减聘2名督导员)。他们的工作职责包括桶边督导、日常巡查、入户宣传以及日常工作推动等。

  该模式一方面有助于破解督导员“重分拣、轻督导”难题,减轻居民依赖心理,提升督导成效;另一方面,在不增加人员经费的前提下,有效弥补了社区垃圾分类专职人员缺口。

  针对不分类或者分类不准确的行为,专职人员第一次发现时会进行劝导,第二次开具责令整改通知单,第三次将联合城管执法处罚。城管部门实施执法处罚后,街道还可将相关信息抄告被处罚人员所在工作单位。

  补助更到位 责任主体更积极

  除了对督导员队伍进行优化,《意见》还通过设置原则性和标准性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对各街道合理使用财政资金进行“松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鼓励各街道结合实际,针对考评成绩突出、主动作为的责任主体(业委会、物业企业、保洁单位等)实施资金补助。目前,思明区多个街道已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在思明区垃分中心的指导下,嘉莲街道出台了《嘉莲街道垃圾分类“以奖代补”实施指导方案》,对符合条件的垃圾投放点提升给予补贴,对在市区垃圾分类暗访中成绩优异的小区予以奖励。此举激发了小区主动提升的积极性,莲坂西小区已经新建5座智能垃圾屋,多个物业小区也正在行动,且已有一批小区正在申报奖励。

  综合施策,突破瓶颈,思明区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细走实,力促全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