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笔记
寺庙中的破布木
2023-05-22 00:00来源:厦门晚报

  

■破布木是落叶乔木。

  

■嫩果

  文/图  野莲

  爬山无意间走进一座禅寺,看到了几株破布木。厨房里一位做了10多年义工的奶奶说:“你说破破子啊,我们每年都会(摘它)做小菜啊。”

  奶奶说的“破破子”,就是破布子,是破布木的果实。民间也叫它破子、树子仔、甘树子。我对破布子的喜爱源于以前吃到的一道菜——破布子烧鱼,一口惊艳,不但鱼肉带着特别的鲜香味,作为配料的破布子也好吃,有点像盐渍的青梅,咸酸中有淡淡的甜。

  义工奶奶说他们用它(指熬煮好的破布子)煮豆腐,“然后再煎一下”。我在别的文章中看到莆田名寺广化寺有一道名菜“破布子炖豆腐”,有的素菜馆还有“破布子一品煎”,听起来和义工奶奶说的有些类似。想来都是很美味的。

  去寺里的那天,正是谷雨前一天,破布木的花期已经到了尾声,满树刚结成的嫩果。过段时间,大约在大暑,应该就可以摘果了。

  破布木,紫草科破布木属的属长(全球大约有250余种破布木属植物,我国有6种),学名Cordia dichotoma Forst.。其中第一个词为属名,以16世纪德国植物学家Valerius Cordus的名字命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意思是“二歧的”,指花序聚伞二叉分枝;第三个词是命名者的名字。

  至于“破布木”中文名的由来,有的说是因为老叶色泽暗淡,常有破洞,像破布;有的则说是因为在熬煮时破布子会发出“破破破”的声音。总之,是个听起来就很有趣的名字。

  破布木是原产我国南方的落叶乔木(一年落叶两次),有的可以长到20米,叶片呈宽卵形、心形或椭圆形,长6-13厘米,宽4-9厘米。聚伞花序,花小,黄白色。果实即破布子,除了美味,还很有营养和药用价值。

  破布子近球形,直径10-15毫米,捏破后有黏黏的胶质流出,成熟时由青黄色变为浅橙黄色。果实含油量高,是我国新发现的野生木本油料。

  破布木与佛寺很有渊源,很久以前就是南方寺庙中常见的树木性食用蔬果,破布子又叫“佛门第一菜”“和尚菜”。就我不多的寺庙游历所见,厦门的鸿山寺、云顶岩寺、东坪山的妈祖宫都种有破布木。

  每年大暑前后,破布木的果实慢慢变成金黄色,就意味着成熟了。采摘时要先把结满果实的枝条整枝锯断或砍下,再一粒粒摘下。而后期长达数小时的熬煮、腌制,在盛夏季节也是一项很艰苦的体力活。

  采摘季还有一个衍生品——破布子水。摘净果实后的枝条,连皮一起加入熬煮一个多小时,加入冰糖,放凉饮用,甘甜解渴,去热下火,与炎炎夏日很相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