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助尽助 以“三心”破解“三难”
厦门市救助站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成果显著
2023-06-19 00:00来源:厦门晚报

  ■救助遵循的是自愿原则。

  ■耐心劝导卖艺乞讨人员。

  ■工作人员成流浪人员的“知心老大哥”。

  救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有三难:发现难、救助难、杜绝难。破解这“三难”,厦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有“三心”:责任心、平等心、同理心。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救助站开放日。作为救助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救助站创新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思路,救助成果显著。

  去年以来,市救助站累计出动工作人员3895次,巡查1635次,出动车辆995辆次,共劝导918人次,协助返乡508人次,发放衣物65件,食物1779件,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

  文/记者 吴笛 图/市救助站

  用责任心破解“发现难”

  开启24小时主动巡查模式

  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第一难是“发现难”。根据热心市民来电提供线索,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往往找不到流浪乞讨人员。一些了解巡查劝导规律的流浪乞讨人员常跟工作人员“捉迷藏”,要么“避而不见”,要么“你来我往”。

  “作为政府兜底职能的重要抓手,救助站是流浪乞讨人员最后一个避风港,要把救助工作当成一项事业,需要有一颗责任心。”厦门市救助站劝导科科长王刚说,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结合流浪乞讨人员不确定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采取“5+2”“白+黑”拉网式主动巡查模式,每天上下午和晚上分批组织巡查,开展街面劝导工作。加大对健身广场、街心公园、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与密度。

  同时,定点定人巡查劝导。守在流浪乞讨人员经常露宿的区域,反复巡查劝导;特别注意辨认和发现流落街头的智力障碍者、精神病人、走失人员、离家出走未成年人等无力自行寻求救助的人员,发现一个救助一个;对职业乞讨人员耐心引导,助其返乡自食其力。

  值得一提的是,市救助站还利用路名牌进行宣传。在全市重要地段110个路名牌灯箱发布救助政策、程序、电话及到达救助站的交通方式,求助人员随时可到站求助或拨打电话求助,因此救助站接到热心市民电话提供的线索也明显增多。工作人员还利用巡查劝导之机与路段保洁、重点商圈物业人员、生活无着人员聚集点周边群众广泛接触,积极动员,互加微信发展为“信息员”,为救助站实时提供救助线索。

  用同理心破解“救助难”

  把关爱送到盲人乞讨者家里

  救助遵循的是自愿原则,然而许多街面流浪乞讨人员以拾荒、乞讨为生,不愿进站接受救助。“让流浪乞讨人员愿意接受就得有一颗同理心。”王刚说,既然他们不愿进站接受救助,就去他们身边救助。

  去年6月2日,王刚接到救助线索,在第一医院门口天桥上有名盲人拉二胡乞讨。赶到现场时王刚惊呆了,眼前这名盲人面部严重烧伤,甚至根本看不到眼睛。旁边一名身体健全的老妇人自称是他妈妈。王刚问这对母子是否需要帮忙。最初他们情绪有些抵触,并不愿回答。王刚就陪在他们身边,跟他们聊起家常。

  聊天中王刚了解到,盲人男子叫阿伟(化名),安徽人,小时候遭遇火灾导致双目失明,面部损伤严重。父亲过世后,妈妈领着他四处卖艺为生。王刚提出送他们回家并想去他们住处坐坐,母子二人带王刚来到了位于前埔的出租屋。

  屋子特别简陋狭小,并排放了两个高低床。王刚说,到了住处他才发现,除了这对母子,阿伟的盲人妻子和7岁的儿子也跟他们住在一起。“一家四口的处境让人心酸,我们只有竭尽所能去帮助这个家庭。”王刚说。临走时,王刚将救助车上的救助物资送给了他们,泡面、纯净水,面巾纸、口罩,还有衣服鞋子。同时劝说他们不要再去卖艺乞讨,如果需要帮助可以给他们打电话。

  之后,王刚和同事多次上门慰问,每次都大包小包送去很多生活必需品。去年春节前夕,阿伟主动联系王刚,说家里实在没钱了,连年货都没法买。站领导当即指示王刚他们赶紧带上大米、食用油和鸡蛋等年货送上门。

  在王刚的帮助下,阿伟和妻子回老家申请了残疾人补贴,一家人的生活也在慢慢变好。

  还有一天中午,王刚接到紧急求助,一名小伙在珍珠湾海滩要轻生。王刚来不及吃午饭就赶到现场。最初小伙情绪激动,想靠近都很难。王刚发挥了东北人特有的亲和力,跟小伙聊天,和他一起探讨解决办法。

  渐渐地,小伙开始信任王刚,两人肩并肩坐在海边,一坐就是6个小时。王刚了解到,他叫阿东(化名),来自贵州,29岁。因患有先天性癫痫,阿东需要每天吃药,也因病被公司辞退。阿东渴望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不想进救助站。王刚被他的要强性格所打动。之后,在救助站的帮助下,阿东在思明区民政局申请到了临时性困难补助。王刚也成了他的“知心老大哥”,遇到困难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刚。

  就在这个月,阿东跟王刚说要去东莞打工,救助站帮他买了一张车票,王刚把他送上车。临走时王刚叮嘱他,在外面遇到困难还可以来找他。

  用平等心破解“杜绝难”

  延伸服务解决反复流浪问题

  王刚坦言,救助只是临时的、短暂的,流浪乞讨人员从“发现-救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需要公安、城管、救助站、街道(乡镇)、村(居)委会等各部门“全链条”的共同努力。

  市救助站主动探索,对确实符合条件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积极链接流出地救助政策资源,主动延伸救助服务,做好回归巩固工作,从根源上解决其反复流浪的问题。

  “他们坐着,我和他们肩并肩坐着;他们躺着,我在他们身边蹲着。帮助流浪乞讨人员,需要一颗平等心。”王刚说。

  去年1月,一封求助信引起了市民政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求助人是在厦生活了20多年的光叔(化名),吉林通化人,68岁。信中说,他曾在厦做泥水工,还多次献血。2019年大病一场,没法干重活,户口被注销,没有身份证,无法继续打工,生活陷入困境。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前往东坪山四处打听,找到了光叔,先解决了他越冬过年的生活必需品问题。通过多次接触,救助站工作人员了解到,首要任务是解决光叔的身份问题。工作人员反复与吉林通化救助站联系,与当地民政、公安部门多次沟通,最终帮助光叔恢复了户籍,补办了身份证,同时落实了低保待遇。去年8月,吉林通化救助站工作人员特地来厦接光叔返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