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山烽火最心惊
——寄居高浦14年的爱国诗人郑虚一
2023-07-04 00:00来源:厦门晚报

  

■新竹郑虚一先生肖像

  

■郑虚一《成趣园诗钞》

  

■《成趣园诗钞》中著名刻书家刘承干的牌记。

  

■郑虚一《山色夕阳楼吟草》。  图片来自网络

  

■1925年12月2日《时报》刊载诗人陈诗(鹤柴)对郑虚一诗作的评论。

  高浦即今天的高浦社区,属于集美区杏林街道。

  高浦位于海边,在历史上曾是拱卫同安的重镇。公元1391年,高浦守御千户所建城,是厦门史上第一座城池。由于此地三面临海,北倚杏林的白鹤山,古时又有鹤浦的雅称。晚清时期,一位从台湾来厦门的诗人郑虚一曾在高浦居住了14年,而这段历史至今鲜有人知。

  文/图  陈满意

  台湾新竹人,祖籍同安

  如今,对郑虚一关注的人并不多。其实,郑虚一是清末民初的爱国诗人,工书法,其“书法尤劲秀,求书者踵相属”。善赋诗,与丘逢甲齐名,被称为“台湾两遗民”。

  郑虚一祖籍福建同安,后来迁居台湾后垅,其曾祖父藻亭公时又迁移到新竹北郭。郑虚一出身于书香世家,曾祖父藻亭公官至内阁中书,被称为乡贤,著有《静远堂诗集》《易经易读》《易经图解》等书。祖父如淇公是五品衔候选知县。其父郁村,字以文,是邑中名士,为候选同知。

  郑虚一“幼颖悟,读书能得,间不屑于章句之末。初学为诗,即有性灵语,见者知其不凡”;“少有节概,劬学博通,经史百家,靡不周览”;在同安参加科举考试,“拔前茅”。训导苏少涛读过他的文章之后,认为是奇才,便把女儿许配给他。

  也有人称郑虚一祖籍金门,其实,这不足为奇。金门自古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所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始创县治。金门在同安县的历史有着重要地位,有“无金不成银”“无金不成铜”的俗谚。

  郑虚一生卒年小考

  网络上的一些文章对郑虚一的介绍大多语焉不详。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孙峰先生在其所著《舟山沈家门渔港老照片》《近代台湾诗人郑虚一的〈舟泊沈家门〉诗》两文中均称:“郑虚一,生卒不详。原名秋涵,号锦帆,又号霁光,虚一为字。台湾新竹人,祖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于台湾的一户书香家庭。”得出这样的结论看来是没有广泛搜集史料。

  在刘翰怡(承干)所著《新竹郑虚一先生家传》一文中称:“以庚午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家。”庚午年是农历1930年,由此可以推算出,郑虚一是在公历1931年1月30日去世。因此才有1931年3月1日《台湾教育》刊登的杨基础的诗作《挽郑虚一夫子》;1932年5月1日《诗报》刊登的刘承干的《哭台湾诗人郑虚一先生》一文,文称“虚一先生神交有年矣,遐传噩耗,哀不自胜。”由于郑虚一与刘承干在生前多有交往,诗词唱和,甚至为郑虚一诗集作序,综上所述可知刘承干所写郑虚一的生卒年月非常可信。

  郑家珍在1919年所写《郑虚一先生四十寿文》中称:“乙未秋九,为虚一四十初度”。乙未年正是1895年,由此可以推算出郑虚一应该出生于1855年。

  内渡高浦寄居14年

  甲午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文人丘逢甲、郑虚一等爱国志士遂离台内渡。

  丘逢甲往来于潮汕、广州、港澳及南洋一带,坚持办新学、启民智,为拯救国家振兴民族培养人才。而郑虚一则到了厦门。“嗣以台岛沧桑,挈眷之鹤浦,为避地计。因以其暇,导之游金厦两岛,过思明州,登鼓浪屿水操台,访故明延平郡王遗迹,天风吹衣,海云荡胸,悠然东望,思赐姓之功,而叹其不终。”

  鹤浦即高浦的别称,《台湾日日新报》称“高浦者同安古村落也,始于唐之开元时,虽地方十数里,而山川秀茂,风俗纯古,逢中国易朝易姓绝不闻有兵革之患,昔人疑之桃花源焉。乙未后台人徙居清地,亦以高浦为最。”史料记载,台湾新竹的乡绅郑安清曾在1898年“集款累万”迁居高浦。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寄居在高浦的还有台北的进士陈君聘,陈君聘即陈登元,漳州漳浦人,幼随父亲去台湾。36岁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时已经52岁,属于大器晚成的人。1895年日本侵略军入台,陈君聘曾率乡勇武装抵抗,失败后来到厦门,“旋寓同安之高浦,其族亲延为陈氏宗祠董事”,陈君聘在1903年农历闰五月二十四日病逝。

  郑虚一在高浦居住了14年。在其所著《乙未之乱移居鹤浦至己酉挈眷旋梓感作》一诗中可知,郑虚一在乙未年(1895年)从台湾移居到高浦,一直到己酉年(1909年),10多年间带领一家老小寄寓于此。除了短暂游历江、浙等地外,大多数时间生活在这个海边的小渔村。诗云:

  浪迹多年一梦成,家山烽火最心惊。

  仲宣曾作登楼赋,元亮难忘爱菊情。

  亲友重逢今日老,儿童半在异乡生。

  归来蛛隐园林好,不管人间辱与荣。

  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有家不能归的苍凉之感,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在郑虚一的诗集《成趣园诗钞》中,郑虚一很多题材取自高浦及其附近的景点,如“鳌江春望”“白鹤山”“宝珠屿”“游梵天禅寺”等多首诗词与高浦、厦门有关。

  在厦门时,郑虚一曾跟随周少云(麟书)学文化知识,与秀才王子春唱和往来。他自言“世态炎凉眼倦窥,无穷感慨托吟诗”,所以写下了不少感时伤世之作。

  诗歌与丘逢甲齐名

  诗集中的另一首《割台至今已三十年感作》(又名《台湾感旧》)在民国时期,多次被刊载,备受好评,堪称其诗的代表作。诗云:

  三十年间似梦阑,河山依旧带愁看。

  后生不识前朝事,每把威仪问汉宫。

  1940年7月11日的《西安晚报》第2版上,以《郑虚一遗著》为题刊共登了四篇诗作,这首诗是其中之一。“亡国之感,跃然纸上,可慨也已”。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报纸刊登郑虚一遗作,其目的在于唤醒民众,激发爱国热情。

  郑虚一先后出版了《成趣园诗钞》《山色夕阳楼吟草》两部诗集,其诗词备受世人称赞,报上称“虚一本其耳得目遇者,发为诗文,其雄壮勃郁之气,不可复遏,如潮如海,如铁骑突出而刀枪鸣,如秋声过树而风雨骤至”。民国诗人陈诗、南侨诗宗邱菽园等都极为推崇。

  郑虚一诗词还受到文史大家卢前(字冀野)的高度评价,其在《郑霁光追思往事》《台湾两遗民》等文中对郑虚一大为称赞。卢前说:“晚清诗人,蜂起边域。黔之郑莫,粤之康黄,其最著者也。余于台湾得两人:曰丘逢甲,有《岭云海日楼诗》;曰郑霁光,有《成趣园诗钞》及《山色夕阳楼吟草》。”郑虚一的诗词中多铜驼荆棘之感,卢前说其诗作:“触绪言愁,有满目苍凉之慨”,又说“每一吟诵,为之酸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