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孝慎成皇后观莲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唐 阎立本《步辇图》中的长柄礼仪之扇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任薰 花鸟扇 南京博物院藏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制扇铺 辽宁省博物馆藏
炎炎夏日,在过去没有电器的时候,人们如何消暑纳凉呢?这时候扇子就成了消暑的主角。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已明确提出“以扇逐暑”,就是靠着扇子作为避暑的宝贝,也因此扇子在中国起码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扇子造价低廉,用途简易,加之可以成为自己的一件随身物件,扇子一直深度伴随着古人的生活。 据河南日报
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身份不同功能亦不同
历史上曾有一种用细竹篾编制的扇子称为便面或障面,不仅可以摇出清风,还可以用于遮面容,因此成了古代美女或者文士必备的消暑神器之一。南北朝著名的文人庾信,写过一句话叫作“分杯帐里,却扇床前”,从此之后,扇子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汉成帝的宠姬还写过一首团扇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有趣的是在这之后扇子竟然成为女子被丈夫遗弃的一个比喻,仿佛有用的时候拿来消遣,无用了便抛在一边。
因此扇子的使用功能似乎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寓意内涵,更为形象而生动。那么扇子是如何使用呢?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奇怪,按理说不就是摇动着纳凉吗?
扇风谁都会,可如何扇风在过去是有讲究的。俗话说,文人扇胸,武人扇肚,农民扇背,和尚扇领口,轿夫扇裤裆,青士扇袖筒,可见扇子对于身份不同的人来说,功能是不一样的,这似乎是身份、品位所决定的。之所以这样,除了考虑到要在各自职业特点和穿着打扮的界定下,实现进风量的最大化,还要顾及自己的体面。文人最讲面子,哪怕要热死也只是把一把小扇子扶在胸前,轻轻地扇风,慢慢地摇。而青士则擅长书画,挥毫泼墨之余,用扇子扇一下袖筒,这样就能达到“两袖清风身欲飘”的效果。
东晋丞相谢安成功带货
五万把蒲葵扇转眼卖光
在古代,家家几乎有扇子,而最普遍的就要数蒲扇了,这是一种植物,形状有点像芭蕉,因此也有“芭蕉扇”的称呼。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找铁扇公主就是要借芭蕉扇,最终死缠烂打借了出来,扇灭火焰山的火,解除了一地的苦恼,扫去了西去道路上的障碍。
《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绍兴任右军时,见一老妪卖扇艰苦,便把她的白扇子取了过来,各书五字,老妪不解。王羲之说:“但言右军所书,每扇索百钱。”老妪依言而行,扇子被一抢而空。
至于大臣持扇趣闻,东晋丞相谢安值得一提。《续晋阳秋》记载,谢安的一位老友拜访他,辞行时,谢安细心地问他盘缠够不够,同乡不好意思说自己没钱了,但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谢安的帮助,想了想就来了个转弯说:“如今我身上只有五万把蒲葵扇。”谢安听了微微一笑,自然心领神会。于是谢安就拿了一把蒲扇开始给他做广告,只要出门会客,都会拿着蒲扇在朋友面前摇来摇去。在名人效应的带动下,许多人开始跟风去买这个人的蒲扇,转眼五万把蒲葵扇全部卖完,堪称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带货”。
能表达态度或意见 还曾在宫廷中流转
扇子不仅能够表达一种身份和风度,还能在某个环境中成为自己对外展示态度或者意见的方式。《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西晋大将军王敦每次回程见武城侯的时候,都会用扇子遮一下脸,等到了南渡之后再见时却不再这样做了。王敦还感叹说:“不知是我长进了,还是伯仁退步了。”这说明随着王敦地位的改变,再见到这位曾经显赫的人物后不再羞涩,显然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除了这些人物外,扇子也会在宫廷中流转,只不过扇子更为精致、高贵或者扇子更大罢了。在唐代有一种叫作“仪仗扇”的东西,这个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可以看到,这种扇子除了能够显示身份独特外,还能遮挡刺眼的阳光和风尘,尤其在户外时颇为雅观。只不过拿着这些仪仗扇的人很是辛苦,遇到大风就要被吹得前仰后合。不知那时皇帝是否会体谅,叫他们收了扇子。
【链接】
主要分为两大类
平扇和折扇
千百年的演进,使扇子的种类大大增加,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平扇和折扇。顾名思义,平扇不能折叠,折扇可以折叠。据说折扇是北宋出现的,很可能由日本或朝鲜传入,既实用又美观,还便于携带,扇骨的材质有牛角、玳瑁、象牙、翡翠、竹子、香木等。
戏曲表演里
有门“扇子功”
扇子有“万能道具”之称,在戏曲、评弹、评书、相声、舞蹈等文艺表演中都能派上用场。单说戏曲,以扇子为主题的戏曲不少,如《桃花扇》《沉香扇》《蕉扇记》等,其中《桃花扇》讲的是明末名士侯方域和歌伎李香君的故事,演出的次数最多,影响最大。戏曲表演里还有一门基本功称为“扇子功”。
扇画成独特绘画形式
传世的极多
明清时期,由于扇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故传世的扇画极多。画家吴湖帆原本想收集一百一十四名清代状元的墨迹,又自觉不易,于是退而求其次,改为收集扇面。后来,他将自己收藏的七十二把“状元扇”捐赠给苏州博物馆。
而明清的文徵明、唐伯虎、任伯年、吴昌硕以及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等,都有扇画存世,可见扇画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