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 普通人群不易感染
近期国内猴痘病例有所增加,专家解答热点问题
2023-07-15 00:00来源:厦门晚报

  漫画/刘哲姝

  7月14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对于近期猴痘病例有所增加的情况,我国疾控机构高度重视,加强对入境人员、重点人群的监测,医疗机构监测等及时报告疫情,持续开展风险评估。

  普通人群是否易感?重点人群如何防范?有哪些公众需要了解的猴痘防治科学知识?昨日,国家疾控局组织专家解答相关热点问题。

  据新华社

  生活接触传播风险低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特别是性接触传播。生活接触传播风险比较低,普通人群接触猴痘病毒机会很低。”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施国庆介绍,目前已排查发现性接触以外的其他密接人员300多人,没有发现感染者。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22年5月份以来的猴痘疫情,感染人群基本是有男男性行为人群及他们的关联人群。

  施国庆表示,从我国内地6月份报告调查的106例病例情况来看,101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96例在发病前21天内有明确男男性接触史。目前猴痘疫情主要在高风险人群间通过性接触传播。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能极大程度减少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防控重在及时发现与隔离治疗

  如何有效防控猴痘?施国庆介绍,猴痘防控主要策略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加强多渠道监测,特别是及时发现与隔离病人、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

  施国庆表示,对于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污染物消毒,非必要不外出。

  对于经疾控机构判定的密切接触者,虽不需要集中隔离,但要重点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须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同时,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在预防措施方面,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时须戴口罩;国内猴痘疫苗正在研发中,尚无可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目前从境外回国不需要提供猴痘核酸阴性证明。

  出现这些症状及时就医

  “感染猴痘病毒后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皮疹和疱疹可能会瘙痒。”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如果发现自身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疱疹或淋巴结肿大,或是近期与类似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接触史和暴露史。

  李侗曾说,从临床情况看,大多数猴痘病例为轻型、普通型,是可以自愈的,需要住院治疗的比例约为6%。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通常不会再次感染。

  在治疗方面,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和防治继发感染。如发烧时,使用退热药物,多补充液体;痘疱疹破裂后,用碘伏、酒精等擦拭消毒,防止继发感染。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疱疹多数可痊愈,但疱疹较大、较深的,若就医治疗不及时会留下疤痕。

  关于猴痘

  猴痘病毒于上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现人类感染病例,很长时间内一直局限在非洲传播,直到21世纪才出现非洲以外的猴痘疫情。去年,发生了全球范围的猴痘疫情,但大多数病例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目前全球已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猴痘病例,共报告8万多感染病例,其中146例死亡。

  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猴痘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2023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研判后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症状描述

  资料显示,猴痘病毒潜伏期为5-21天,会出现寒战、发热、头痛、嗜睡、乏力等症状。患者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结痂脱落后,轻则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重则留下瘢痕,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