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南洋杉林荫道
■南洋杉是广受欢迎的公园树种,与草坪结合,为人们休憩提供了优美的环境。萧春雷 摄
南洋杉科是最原始的松杉纲类群,丁口稀少,只有3个属——南洋杉属、贝壳杉属和瓦勒迈杉属,共37种。
至于南洋杉属植物19种,均分布于大洋洲和南美洲。也就是说,南洋杉的命名不大准确,其产地比“南洋”(东南亚地区)更南。
文/图 萧春雷
瓦勒迈杉的发现
长期以来,南洋杉科一直只有2属:南洋杉属和贝壳杉属。所谓的瓦勒迈杉,此前是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根据化石,学术界认为这种植物已经在200万年前灭绝。
1994年9月10日,澳大利亚瓦勒迈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戴维·诺博(David Noble),一位热爱植物学的29岁年轻人出门巡查,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山谷,发现了一种新奇的裸子植物,他采集标本带回去鉴定。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的专家惊异地发现,这是一个未被记录的新物种,随后派直升机回去采集种子。
瓦勒迈杉被发现时,只有26株成年个体和14株幼苗,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堪称“活化石”。有人比喻说“如同在地球上发现了一只活恐龙”。实际上,瓦勒迈杉曾经是恐龙的食物,所以又称“恐龙杉”。这种植物被命名为Wollemia nobilis,其属名Wollemia来自国家公园的名字,种加词nobilis来自发现者诺博的姓氏。
瓦勒迈杉是单属种植物。南洋杉科从此增加了一个属——瓦勒迈杉属,而瓦勒迈杉属只有瓦勒迈杉一种。它的兄弟姐妹均已灭绝,十分孤单。
瓦勒迈杉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植物界,有人认为,只有1948年中国发现水杉的事件可以相比。
保护一种濒危物种的最好办法,是让它在世界各地迅速繁殖,当年中国曾将水杉和银杏的种子慷慨地赠送各地植物园,但澳大利亚的做法是竞拍。刘华杰先生的文章说,在澳洲任何人都可以购买,价格并不高,“批量购买盆栽小苗高50cm者59.90澳元,高70cm者94.90澳元,运费每株不足20澳元,国际上购买可能麻烦一点”。
据新华网2016年报道,2007年庐山植物园引种的两株瓦勒迈杉已长至两米多高,试种成功。据说厦门植物园也曾引种瓦勒迈杉,然而没有成功。
雄雌同株,花开错层
我站在厦门植物园松杉园的入口处,四周都是高耸的南洋杉,枝叶苍翠,令人仰望。南洋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植物之一,可达70米。
据《中国植物志》第7卷(1978)介绍,南洋杉属植物“雄雌异株,稀同株”,“我国引入3种,栽种于广州、福州、厦门及台湾等地,作庭院树,生长良好”。
厦门是我国最早引进南洋杉的城市之一,但环绕我身边的,是上世纪60年代厦门植物园初建时种下的,半个多世纪后,它们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我看见几株异叶南洋杉正在开花,遥见树冠上挂着许多圆柱形雄球花,金黄色,仿佛枝叶镶嵌了花边。我在附近的枝头寻找,没找到椭圆形雌球花。
正在这时,我等候的梁育勤女士来了。她是植物园科普馆馆长、高级农艺师,从事的正是南洋杉的引种研究。我向她请教,哪几株南洋杉是雌株?为什么没看到雌球花?
她说:“绝大多数南洋杉是雄雌同株,同一株树既开雄花也开雌花。”
我很吃惊:“《中国植物志》说南洋杉是雄雌异株,稀见雄雌同株。错了吗?”
“错了。《中国植物志》的介绍早就过时了,一直没更新。”她说,“你看那株树,树冠的下面是黄色的雄球花,树冠的顶层是雌球花,还是绿色的。它们是有意错开的。这是一种生存智慧,可以避免自花授粉。”
我再次仰起脖子眺望,果然,树冠的中层是金黄色的雄球花,而树冠的顶层,枝头上结着一枚枚椭圆形雌球花,像绿色的刺球,因为与枝叶颜色近似,我刚才没有注意。
梁育勤解释说:南洋杉要生长多年以后才开花,并且时间不一致,比如异叶南洋杉的雌花要10~15年开,雄花则要20年以上才开。国内引种南洋杉的时间不久,以前人们只看见雌花开,误以为它们是雄雌异株。厦门植物园引种较早,经过多年观察,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南洋杉都是雄雌同株,但巴西南洋杉却是雌雄异株。
在台风中“断枝换生存”
我特别喜欢异叶南洋杉。它们有羽状的小枝,卵形或三角形的叶子,螺旋状排列,仿佛细密的鳞片。看上去,满树都是一条条柔软的小辫子,又像一条条蠢动的青蛇——后者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草地上掉落了不少细枝,棕褐色,不留神的话,能吓人一跳。
厦门植物园的南洋杉疏林草坪,种植的多为异叶南洋杉,树形高大,树皮斑驳陆离,树枝像车辐一样轮生。有意思的是,它们很少笔直站立,总是弯成了某种弧形,像被一场强台风定型;树枝一边茂密一边短促,并非对称的塔形树冠;显得特别倔强,桀骜不驯。
梁育勤告诉我,异叶南洋杉的树冠原本是塔形的,之所以偏冠,的确与厦门是多台风地区有关。她说:“我们做过南洋杉的抗风研究,因为它们的树枝是分层结构,有利于透风减阻,宁弯不折,抗倒伏能力很强。如果台风太大,它们会采取以断枝换生存的策略,放弃迎风侧的枝条,保证整棵树不被折断。以后,断枝处还会萌生新芽,但新枝比老枝短,就形成了偏冠现象。”
草地的边缘,种植着一些肯氏南洋杉和大叶南洋杉,树身通直,都有优美的塔形树冠。肯氏南洋杉的叶片细小而尖锐,因为英国植物学家艾伦·肯宁汉1820年采集到第一份标本,所以用他的姓氏命名,通称南洋杉,又称澳洲杉。
转到蔷薇园时,我发现草坪上也有几株大叶南洋杉,挺拔优美。它们的叶子是阔三角形,叶大而尖,十分扎人。据说,在原产地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大叶南洋杉的球果重达10公斤,像一颗大菠萝,土著常采集种仁作为食物。
厦门植物园引种的南洋杉属植物,据介绍还有柱状南洋杉、巴西南洋杉、山地南洋杉、鲁莱南洋杉等,种类颇多。
贝壳杉的引种
贝壳杉是南洋杉科的一个属,据说有17种,除了大洋洲,还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如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和马来西亚等地。
在松杉园水池边,梁育勤指着路旁一株大树说:“这株就是贝壳杉,你看树干笔直,树皮光滑,像根水泥电线杆。”
贝壳杉的树干灰褐色,布满细密的横纹;树枝向上生长,并非平行伸出;叶子比较大,长圆状披针形,有细微的平行叶脉,革质。我觉得与南洋杉差异很大。
我国最早引种贝壳杉的城市是福州。2000年出版的《福州市园林绿化志》说:“仓山区驻闽海军基地内一株白贝壳杉,胸径1.1米,高33米,冠幅100多平方米,于清末(1845年)由英国人引入,迄今150余龄,是我国引种最早的树种之一,为国内城市‘贝壳杉王’。”
据陈榕生、叶秀端《厦门地区引种的南洋杉科植物》介绍,厦门植物园成立之初,曾引种白贝壳杉、澳洲贝壳杉和大贝壳杉。最早引种的白贝壳杉,“鼓浪屿曾有母树(二十年代引入),本园1962年育苗,1972年定植。”(《植物杂志》1983年2期)
引种贝壳杉的主要困难是种源。梁育勤介绍说,与其他南洋杉比,贝壳杉属植物的种子寿命不过一个月时间,是有名的“短命种子”,通常采种一周后播种的发芽率最高。如果从国外采种,长途运输到国内,待海关检疫完成,种子也基本上死了。
“南洋杉是很优秀的树种,抗风、耐盐碱。”梁育勤说,“我们园的肯氏南洋杉、异叶南洋杉、大叶南洋杉和贝壳杉都能开花结果,采种育苗。可以说,如今推广普及南洋杉和贝壳杉,已经解决了种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