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老手艺之制笔2
半个世纪打磨 恒心守住老手艺
2023-09-04 00:00来源:厦门晚报

  

■张才枝在用刚制好的笔头试写。

  ■截取笔杆

  ■择笔

  中华文字,源远流长,学文识字是学习知识的第一步,每年秋季开学时,很多地方会在文庙举办开笔礼,开笔即启蒙,这是古人读书第一礼,启蒙老师教学子描红“仁”字,学习如何做人,孩子们通过毛笔,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福建安溪文庙每年的开笔礼,用的就是文益笔庄张才枝师傅制作的笔。

  文/吴玫红

  摄影/詹素芳

  制笔世家

  安溪蓝田张氏毛笔制作始于明嘉靖年间,制作技艺在家族中代代传承。蓝田乡盛产竹子,朝天山海拔1700多米,山上的竹子又细又直,是制作笔杆的好材料。

  张才枝1962年出生在蓝田下礤村,从小就跟随父亲上山砍竹子,卖给泉州文化用品厂做笔。1975年起,13岁的张才枝开始跟父亲学习制笔,高中毕业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制笔行业中。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研究,1990年张才枝在蓝田开办了文益制笔厂,成了张氏毛笔制作的第29世传人。

  张才枝说,以前的毛笔需求量很大,毛笔制售行业十分红火,当年的蓝田下礤村,是远近闻名的毛笔乡,制笔是当地一大副业,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制笔。那时他的父辈时常挑着毛笔前往安溪县城和泉州市区、厦门等地推销,足迹遍及闽南。

  但是随着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硬笔的普及,毛笔需求量逐渐萎缩,行业风光不再。1994年,因建设蓝田水库,下礤村整体搬迁到安溪县城。因远离朝天山且销路不好,同为移民的村里人纷纷转行,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制笔。

  心酸往事

  当问及是什么原因令他独自坚持制笔时,他向我们诉说了一件屈辱的往事。

  初到安溪县城,他到原商业宾馆的旧汽车站摆摊卖笔,一天也卖不掉两根笔,制笔的收入比不上采茶叶的老婆婆。家里还有三个孩子要抚养,无奈之下,他尝试去收头发,赚点生活费。

  有一天他到厦门马巷某理发店门口,刚问了句有头发卖不,边上蹿出两三个外地人,不由分说地揪住他、扇他的耳光,不让他进去收头发。那是1995年,头发挺值钱的,很多人靠收购头发赚个差价,他是外地人,遇到了行业恶霸的欺负。

  当时的张才枝很瘦弱,体重才90多斤,几个巴掌打得他眼冒金星、脸颊红肿、口唇出血。他羞愤难当,想着自己从十多岁起就制笔售笔,与文人打交道,20年来走遍了泉州和厦门,从没受过这样的羞辱,笔卖得掉卖不掉都没关系,人家好歹喊他一声师傅。他从此下定决心,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也要继续他的制笔生涯。

  于是,他在安溪凤城镇重新开设了祖上创立的“文益笔庄”,继续传承安溪蓝田下礤村张氏制笔技艺。

  以德制笔

  笔庄开设之初,虽门可罗雀,但他坚持质量第一,仍旧跑到蓝田亲自上朝天山砍竹子,那里的箭竹长而笔直,只要简单修形即可作笔杆。

  相较于坚挺的竹管,散乱的兽毛如何约束成型是制作毛笔时最花费心思和力气的事。从收购皮毛到整毛、泡水、梳毛、结毛……每一步都要精挑细选、反复磋磨。要将那么细小的毛发处理好,不能有一丝马虎。还要能吃苦,冬天要在冰冷的水盆里长时间地清洗和梳理毛发,并用冻僵的手指将杂毛精准地拣出来。还须耐得住寂寞,每天和皮毛打交道,一坐就得几个小时。

  张才枝说,看似简单的一支毛笔,背后的学问很大,毛笔的尖峰是呈现不同笔画姿态的保证;毫毛的弹性,是毛笔能运用自如的关键;绑得牢固与否则直接关系到毛笔日后的耐用性。他认为一支用不到五年以上的毛笔是不合格的,所以即使是简单的绑线工序,他也格外重视。

  他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毛笔,一支笔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被赞为“提而不散、浦而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他说,要环环相扣,步步用心,一丝不苟,才能做出一支满足“圆、尖、健、齐”四德内涵的顶尖毛笔。

  2022年,其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发扬

  张才枝的叔叔在台湾也以制笔为业,开办“新文益笔庄”,后来将手艺传给了张才枝的堂兄,两岸“三通”后,堂兄出资让张才枝制笔销往台湾。堂兄还经常往返海峡两岸,和他切磋技艺,两岸共同延用祖上“文益”字号,一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张才枝长期与当地书画界人士保持着友好往来,他喜欢与他们聊毛笔文化,向他们了解制笔需求,因此他深知不同的书体对毛笔的特性有着不同的要求。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这也是他能不断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原因。

  张才枝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从小帮他打下手,耳濡目染下,渐渐习得这门技艺,儿媳进门不久也开始学习制笔。2019年他与儿媳妇一起参加全国第一次手工制笔比赛,分别获得了第七名和第八名,全省仅有他们两人参赛。如今,儿子和儿媳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网店推广自己的产品。

  店里还有一对母子,是专程从安徽来拜师学艺的。我问张才枝,家族祖传的技艺怎么传给外人?他说,毛笔制作费时费力,收入微薄,且必须当面教授,出师慢,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因此当得知小伙子主动想学时,他很欣慰。毛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技艺虽是祖先留下来的,却不是家族专有的,他希望将“以德制笔、以德做人”的制笔精神和传统工艺永远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