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峰寺到“得胜庙”
——漳州港尾“伪军三团反正”始末
2023-09-11 00:00来源:厦门晚报

  ■得胜庙碑记

  ■梅峰寺旧影

  ■重修后的梅峰寺

  港尾梅峰寺,一座位于南太武北麓古城村里的小庙,却是一段抗战往事的见证者,因为它有另一个名字——“得胜庙”。

  文/图  苏永延

  庙前石碑记“得胜”

  梅峰寺,是漳州龙海区港尾镇省山村省岭坪的一座平凡小庙。不平凡的是,庙前的一块石碑上,有一块“得胜庙”碑记,铭文曰:

  抗战军兴,荣奉命移驻港尾防守屿仔尾岛、美碧塘之线。至民国二十九年二月十七日汉奸黄大伟突率部来攻,相持于梅峰寺之间,尔时贼众我寡,苦战两昼夜,我援军源源驰抵,卒使三团反正。回忆是役,官兵之牺牲、战斗之艰苦、成功之伟大,特改梅峰寺为得胜庙,用志港尾空前胜利纪念耳。

  副团长 郭殿荣题

  民国二十九年六月一(日)

  石碑所载的历史十分简略。为探寻历史真相,笔者翻阅了《龙海县志》《福建抗日战争纪事》《福建民报》《闽南新报》等资料,逐渐复原了这一段激动人心的“港尾战役”及其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历史细节,以飨读者,亦为纪念那些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先烈。

  日伪佯攻东山意在芗

  全面抗战开始后,1938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75师负责守卫从马巷到诏安闽南沿海一线防务。1938年5月10日凌晨,日本海军少将大野一郎指挥日军进攻厦门,75师守军虽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只得撤退,厦门沦陷。

  此后,75师在韩文英的率领下驻守闽南,师部设立在漳州芝山。为了防止日寇入侵漳州,国军破坏了公路桥梁,并用砂石沉船封锁了九龙江口。

  日军占领厦门后,一心想以此为跳板深入福建内陆山区。山本大佐是汪伪政权黄大伟“和平建国军”的参谋顾问,1940年2月,他煽动黄大伟,制定了一个毒计。

  2月12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五,黄大伟部的伪军在日海军陆战队200人及舰艇的协同下,在东山登陆,攻陷县城。韩文英急令449团张灵修团长率部增援,经过数日激战,2月16日中午收复东山,“俘获伪军八十余名,投诚者二百余”(《福建民报》1940年2月22日)。当地人民欣喜不已,给韩文英师长赠送“韩范风高”的匾额。

  仗打赢了,但陈应瑞参谋长却觉得哪里不对劲。他认为东山孤悬海上,占领的意义不大,日伪不可能为此而投入重兵作战,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声东击西,即把镇守漳州的国军主力吸引过来,然后趁虚直取漳州,攻入龙岩,打通入赣门户。他建议韩文英迅速班师回漳。

  韩文英听从了劝说,命令449团张灵修星夜撤至港尾,张耀曾的445团亦撤回漳州一带集结待命。

  事后的形势发展,证明了日军进攻东山的一个团只是佯攻,其真正目的是进攻漳州:欲以三个团的兵力在港尾登陆,向浮宫推进;另一路则先攻占巽玉,用大炮轰石美、角尾、东美、石码,迫使国军后撤,然后占领石码,再犯漳州。

  梅峰拒敌逼敌“反正”

  1940年2月17日上午十时,伪军黄大伟属下的胡籁(赖)圃警卫团、陈光锐特务团和张步楼的步兵团共三千余人,在2艘日舰、13艘汽艇和4只竹排的运送下,兵分两路入侵港尾。

  胡籁圃和陈光锐两团首批四五百人,在白坑登陆,而守卫白坑的国军只有二十多人,寡不敌众,被迫后撤。

  胡、陈主力二千人全部登陆后,主力部队进至青阳,又分兵两路,一队沿山坪、山兜迂回南太武山麓,直攻卓岐,沿海岸绕至古城;另一队人马则集结于省岭,似有包围港尾之势。

  此时守卫港尾的国军只有郭殿荣一个营,至多400人,兵力悬殊。守卫部队除了向漳州师部求援外,郭殿荣率部退守省岭梅峰一带,梅峰寺就成为守军的临时指挥部。守军英勇抵抗,与伪军对峙了两昼夜。

  在对峙过程中,国军不断向伪军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欢迎共同抗日”等等。75师的官兵与胡、陈两团士兵都来自中原一带,口音相近,喊话起到了一定效果。伪军军心动摇,不想积极进攻,双方维持着胶着对峙状态。

  等到75师水清浚团长率兵增援港尾后,国军形势好转。经过接触,2月18日下午四时,伪军胡籁圃、陈光锐各派一名营长、团副出面,与水清浚谈判,商定反正、会晤等具体细节。双方约定于19日凌晨一时,水团长与胡、陈会晤。

  原来,伪军胡籁圃率部来到厦门后,受到日本军官的凌辱与歧视,早已心生不满,遂与陈光锐私下商量反正之事,两人一拍即合。

  另外一支伪军在张步楼的率领下,由屿仔尾登陆,主力从许厝进占店地、白沙、店仔尾,直逼港尾象山,拟与胡、陈会合,夹击港尾。但75师直属炮兵营驻守在港尾东北方,其炮火可以封锁小港,不让敌舰靠近。张步楼发起进攻,多次被击退。僵持两三天后,张得知胡、陈两团反正后,心中大乱,他发现后路已断,遂于2月20日率部向国军缴械投降。

  这次港尾大捷,共有三个团的伪军反正,官兵多达三千余人,枪枝2800杆,还有一些平射炮、迫击炮等武器弹药。

  ■《闽南新报》1940年2月20日关于“伪军两团反正”的报道

  战后各界劳军忙

  港尾大捷的消息风传八闽大地,福建社会各界迅速组织起来,赴海澄欢迎凯旋的国军将士,慰问弃暗投明的反正官兵。

  第25集团军总司令陈仪得知喜讯后,立即派少将科长崔广森携款数万元,由永安赴泉州,再转海澄,于2月23日抵达漳州,慰问反正归来的胡籁圃、陈光锐、张步楼三团将士,赞扬他们深明大义、忠勇爱国的精神。陈伯敏在《闽南动人的一幕》中认为,三团官兵的反正,在全国范围内,“不异是一个奇迹”,是不易多得的“动人的一幕,不战而胜的绝技”。 (《闽南新报》1940年2月25日)

  漳州地区的抗敌支会,发动各界组织代表团,积极募集慰劳物品,以欢迎各路官兵。此后,社会各界的慰劳金、慰劳物品纷纷涌向漳州。我们只举当时慰问张步楼部的具体细节就可见一斑:

  猪3只,毛巾1378条,袜1378双,酒14瓮,饼干47珍,油饼20笼,青菜15担,柑30担,官佐每名国币4元,士兵2元。(《闽南新报》1940年2月27日)

  以上物品,现在看来平淡无奇,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普通百姓从有限的口粮中,硬是挤出这些珍贵的物资慰问回归的官兵,饱含着高尚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不已。

  港尾大捷后,胡、陈、张三团被编入史克勤麾下,成立第13师,史克勤任中将师长,陈应瑞为副师长兼参谋长,不久该师开赴浙江衢县。

  营长郭殿荣升为副团长,他十分感念当时所驻梅峰寺的庇佑之功,特将梅峰寺改为“得胜庙”,并勒石纪念。

  港尾大捷极大地鼓舞了闽南军民的抗日士气,削弱了敌军的气焰。直到抗战胜利,蜷缩在金门、厦门等岛屿的日寇,再也没有能力进犯漳州及闽南内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