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玫瑰”里有非洲霸王树
森林性多肉植物展馆完成提升改造,植物园新增宝藏打卡点
2023-09-17 00:00来源:厦门晚报

  

■市民游客既可体验密林的葱郁苍翠,又能感受到沙漠的“旱生”风情。

  

■疏密有致,移步换景。

  

■植物园变废为宝,用树墩造景。

  走入厦门植物园改造完毕的多肉三馆——森林性多肉植物展馆,枝繁叶茂的沙漠玫瑰映入眼帘。虽然还没到花期,但三三两两冒出的花朵也带给人不期而遇的惊喜。近日,随着该展馆改造完毕,沙漠玫瑰、贝信麒麟、仙女之舞等纷纷“现出真容”。在一个馆区内,既可体验密林的葱郁苍翠,又能感受到沙漠的“旱生”风情。让我们随镜头先睹为快吧!

  文/记者 沈淑婷 通讯员 陈琳

  图/记者 刘东华

  植物园的多肉植物区占地面积约4公顷,建有仙人掌展馆、多肉植物展馆、森林性多肉植物展馆和室外展区。市民游客所钟爱的网红打卡点一般集中于仙人掌展馆、多肉展馆(俗称一馆、二馆)以及室外展区。而实际上,沿仙人掌展馆左侧小路前行,曲径通幽处,就可抵达本次重装登场的森林型多肉植物展馆。

  森林性多肉植物区,一直以来主要展出的是附生型的仙人掌科、茜草科和萝藦科等多肉植物。“此次改造,增加了以沙漠玫瑰为主的园林造景,又加入以贝信麒麟、仙女之舞、非洲霸王树等为代表的大型多肉植物,配以展馆内原有的多种附生类型的多肉植物,疏密有致,移步换景。”植物园多肉植物区负责人李兆文介绍。

  一进正门,大株沙漠玫瑰迎面而来,还没到盛花期的它们捧出小而精致的花朵,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宾客。细看花朵,外围仿佛挑染成了深粉色,而到花心处,就渐变成了浅粉白,娇妍活泼。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改造完毕后,不少新移植的沙漠玫瑰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捕梦网、摇滚星球……细看身份证上的“ID”,每一株都别具特色。

  别看环绕四周的猴尾柱这个季节光溜溜的,略显“枯燥”,如花期一到,“猴尾巴”上就会冒出一簇簇红色显眼的花朵,彰显娇艳。此外,原本屈居一馆二馆,作为明星多肉植物背景板的眼树莲等萝藦科植物,在这里也脱颖而出,成了观赏主角之一。

  不仅如此,改造后的展馆角落也藏有惊喜。据介绍,多肉植物在生长期间,受外界多因素影响可能会发生变异,产生不同形式变化,也就是俗称的缀化、锦化及石化。在改造后的园区一隅,一株缀化的非洲霸王树立于树墩之上,格外显眼。园区内还有多处古朴、自然的树墩造景,都是植物园变废为宝,利用老化、死去的树干改造而成的。

  李兆文说:“接下来我们也会不断丰富这里的植物品种,特别是花色艳丽的开花多肉植物,并且增加附近的指引标示牌,让更多市民、游客从一馆和二馆出来后,也到三馆中来,进一步丰富大家的观赏选择,也串联起旅游动线,为大家展示更琳琅满目的多肉植物世界。”

  【科普链接】

  什么是森林性多肉植物

  森林性多肉植物,大多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雨林中,故名。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少数种类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多为附生类型。它们包括仙人掌科、胡椒科、茜草科、水龙骨科和萝藦科等科中的一些种类。通常生长在其他树木的茎枝树洞中,枯死倒伏的树干也成为它们的栖身之处,由于那里积聚了大量腐烂的枯枝败叶,腐殖质非常丰富,给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附生类型的仙人掌类植物也和其他附生植物一样,茎部常有大量的气根,通过气根可以补充呼吸,另外还可以借助气根攀缘向上,以获得较多的光照。它们还表现出一定的旱生结构,茎通常为肉质,成较细的圆柱形、棱柱形或肥厚的扁平状,开花常在夜间。

  在降水充沛的热带雨林为什么会有旱生结构?这是因为它们比较喜光,生长在热带雨林的上层,得不到土壤中水分的补充。另外,热带雨林的降水量虽多,但很不均匀,又因终年高温,蒸腾作用强烈。雨林中植物数量极多,一般从上到下常有10 层以上不同类型的植物,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为了生存,它们都表现出一定的旱生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